首页 >工作动态

消失的邓窑

内乡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6-12-08 17:42:04   来源:岞曲镇

消失的邓窑

作者:王国庆

邓窑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 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其原始瓷烧制发现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文化,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经商周秦汉演变,东汉时期青瓷正式烧制成功,为后来陶瓷 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魏晋南北朝延续,隋唐瓷业大发展,到了宋代更是昌盛繁荣,五大名窑的兴起(汝、钧、官、哥、定)、八大窑系的形成,使 我国瓷业达到历史巅峰。

邓窑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邓瓷窑址在今内乡县山乍山曲乡白杨村大窑店,唐宋时内乡属邓州管辖,故称“邓窑”,所烧瓷器亦称“邓瓷”。在南阳 陶瓷史上,有史料记载、有窑址可寻的古窑,唯有“邓窑”。据南宋叶■《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 (今邓州)、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明代李贤《大明一统志》中载:邓州瓷窑在今内乡县境。但邓窑的地理位置、确切窑口所在,由于记载不详,给邓瓷研究者 造成困惑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各级文物部门联合组织实地考察,终于在内乡县境山乍山曲乡大窑店发现。窑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属丘陵环山地貌,周围森林茂 盛,瓷土资源丰富,为邓窑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之源。窑址西侧石堂山所珍存的元至大二年(1309年)碑文“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佐证了 大窑店即邓窑所在地。

邓窑从创烧到衰落,历经七百余年,曾有鼎盛的辉煌和独特的文化,但邓窑与邓瓷文化却在元末戛然而止,辉煌不再,近八百年的历史最终只留下被空旷的田野掩埋了的遗址。

陶瓷发展催生了邓窑,而邓窑明智地选择了大窑店。邓窑的瓷土(高岭土),在大窑店丘陵环山上瓷土量大,就地取材,得天独厚。

大窑店交通方便,尤其水运畅通,邓窑周边贯穿丹水、白河、唐河三大水系,西与淅川县马蹬镇接壤,东与邓州市临界,南与乌河、丹江联结,为邓瓷的外销及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所以,邓窑充满了活力。邓瓷创烧初期,造型简单,品种单一。经演变与发展, 到了宋代技术日趋成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流散各地,甚至被地方官员进奉皇宫,以贡品进供御用。这样一个偏僻的窑场引起皇宫重视,曾派窑务职官到现场 考察、监烧,遗址上发现一刻有“窑司”字样的瓷片,就是宋代皇室派遣官员对邓窑进行窑务管理的实物见证。1992年在丹江水库水下沉船中发现的一批邓窑瓷 器,就证明了宋元时期邓瓷由水路外销的历史事实。

所以,邓窑充满了动力。邓瓷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又具有自身风格。邓窑独特的如丝絮状的釉色,有的为丝绵状蓝色窑变,有的为丝雨状,是其他窑变所没有的。既 有钧、汝之釉色,又有耀州窑的刻花印花工艺,还有磁州窑白底黑花瓷及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的渊源,更有河南天目瓷的遗风。据史载,以邓窑为中心的瓷业中心所烧 制的花釉最为丰富,最有代表性,对后期形成的钧瓷艺术成就有先导借鉴作用。

所以,邓窑充满了魅力。历史上邓窑是以青瓷窑口而驰名的,邓瓷以盘、碗为大宗,器表的印花为最,刻花较少,施釉较厚,垂釉处犹如透明玻璃珠。纹饰题材多以 缠枝花卉、折枝花卉、交枝花卉、团花纹展现,线条流利生动,图案美观大方,亦有水生物题材出现。邓瓷青釉多为青绿色,釉质晶莹润泽、光亮如碧玉。釉色虽为 青绿,但与耀州窑、龙泉窑、临汝窑、宝丰窑的青瓷有所不同,它的青要更深一些,不像耀州窑、龙泉窑、临汝窑的橄榄绿、黄杨绿有黄而明亮的倾向,也不似宝丰 清凉寺窑的葱绿色,悬一种独特的麦苗绿。这种麦苗绿呈色略深,偏褐青色,稍有发乌的感觉,而且时代越晚发乌的感觉越明显。邓瓷青釉中大多出现有黑色斑点, 这是其他窑青瓷所未见的,从而成为区分邓瓷青釉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邓窑瓷土含铁量高,配方中杂质较大,故而烧成后,瓷器露胎处和薄釉处多褐红色或褐黄 色。邓窑青釉碗的圈足与临汝窑等河南系青瓷碗的宽矮不同,多数高而窄,圈足内又多呈紫褐色,这些风格均反映了邓窑青瓷的本土特色。

所以,邓窑充满了张力。邓瓷的成型工艺主要采取轮制、模制、浇注、组合黏接和捏塑等不同的成型技法。烧制出来的器物,黏接、捏塑、划线等工艺精致入微、生 动传神,接合部位严实合缝,很少见到烧制变形的现象。邓瓷的匠师们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客观需求,还采用刻、划、印、雕、模印附贴、镂雕技术等各种艺 术手段,对不同的器形予以不同的装饰,使其达到实用与艺术鉴赏的统一。在装烧方面也同样采取不同的方法,多数采用支烧、垫烧、一匣一器进行烧制,这种装烧 工艺虽然比定窑覆烧(芒口)多占窑位,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烧制成功率。由于邓瓷工艺讲究,富于装饰,更由于产品丰富,使之成为唐宋以来国内生产瓷器的一 个重要基地,可谓产销两旺,享有盛誉。

邓窑虽是历史名窑,在文献中其地位在耀州窑、尼泉窑等之上,但由于邓窑遗址没有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传世名瓷鲜有发现、文献记载几近空白等原因,在陶瓷 史上一直默默无闻。“邓瓷”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初级探讨阶段,知名度不高,对邓窑面貌的探究总是云遮雾绕、支离破碎、难窥其详。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提到 “邓窑”瓷器,无论是古陶瓷研究者或是收藏爱好者,首先想到的是那粗糙的青瓷、黑瓷、白瓷、缸胎瓷等民用瓷器,很少能把它和宋元时期的著名青瓷如汝瓷、耀 州瓷、龙泉瓷等青瓷器物联系起来。

一个过早夭折的邓窑,又弄丢了具有辉煌历史的邓瓷文化,这的确是一种大大的悲哀。

虽然邓窑尚未经过科学发掘,而且人们对邓瓷的了解尚为肤浅,复兴邓瓷的确有些先天不足,但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邓瓷、喜爱邓瓷、收藏邓瓷、 研究邓瓷,各级文物部门也在为邓瓷的复兴奔走努力。更令人欣慰的是,邓窑遗址2013年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期待着邓窑科学 发掘、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天,期待着复兴邓瓷的梦圆时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