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内乡

马鸿莹为商圣苑撰联十副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8-06-28 15:11:26   来源:县直部门和单位


一、

大门楼联

才兼文武直称圣。

商借德操更入贤;

【译文】

上联:范蠡才兼文武,出将入相,都做到极致,臻于至圣,成为圣人是当之无愧。

下联:范蠡经商三聚万金的才能,再借助于三散其财于百姓的高尚道德操守,更是早已被世人供上顶礼膜拜的圣坛。

【简评】

该联从文、武、商三方面说明范蠡都达到了圣贤的境界,被称为圣贤是实至名归。而这一切成就,都归结于他的道德操守。无德操则不会有此成就,更不可能被称为圣人。该联因悬挂于“蠡苑”大门之上,因此需要对范蠡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

将相楼联

从来将相岂无种?

自古帝王皆有师!

【译文】

上联:从来将相哪里能没有“种”呢?范蠡就是天生的将相的坯子,出将入相,干啥啥成。

下联:自古帝王要治理好天下,都是有高师指点的。范蠡就是帝王师,洞察万象、高明无比的帝王师。

【简评】

该联从《史记·陈涉世家》之“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入手,反其意而用之,反问道:“帝王将相哪里能没有种呢?”言外之意,范蠡虽然出身平民,但是他出将入相,干则必成,堪称完美,他就是天生的将相的坯子。下联言“自古帝王自有师”,而这里所说的帝王师,当然是专指范蠡。范蠡以自己高深的智慧谋略和洞察千古万象的眼光,指导越王勾践反败为胜,成就霸业。而功成名就后,自己则全身而退,真是大勇大智之师。该联可用于“千古将相”楼门。

【注释】

宁:岂,难道、哪里。种,本指植物种子,用于人事则指遗传基因和家族文化。此指天分、禀赋。

自:自然、当然。副词。此处表现了范蠡故里人以范蠡为自豪的心情。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

偏门联(一)

三趋郁霭财雄地;

一越葱茏福满门。

【译文】

上联:经常来到蠡苑这祥云郁霭、资厚财雄之地,接受商圣文化的熏陶。

下联:越过这道葱茏昌盛之门,福祥之气就会永远护佑你和你的全家。

【注释】

三趋,多次来。

郁霭,云气浓盛貌。唐王起《东郊迎春赋》:“祥云为之郁霭,佳气为之葱茏。”财雄,语出《汉书‧叙传上》: “﹝班壹﹞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后用“财雄”谓资财雄厚过人。此处“财”和“雄”可以分开讲。财雄地,即以财雄地,或财使地雄。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引申为昌盛。此谓昌盛之地。

福佑,幸福,福气。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

偏门联(二)

入以布衣,举头三尺通官运;

还而锦绣,谒圣一人降紫云。

【译文】

上联:进入商圣苑时,你可能还是一介布衣,你要敬畏神灵,诚心祭拜先圣,瞻仰先圣功业,学习先圣精神智慧。这是亨通官运的必由之路。

下联:走出商圣苑时,你可能已经被紫气笼罩,锦绣加身,有福有禄了。这都是因为你拜谒圣哲范蠡的缘故,你应该珍惜这种机遇缘分。

【简评】

该联是对出入商圣苑的客人的劝诫和祝福之辞。意在告诫客人出入商圣苑圣地要心怀诚敬,不能恣意妄为。惟此,才能得福得禄,吉祥如意,官运亨通。

【注释】

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布衣借指平民。

举头三尺,即俗言“举头三尺有神明”,取劝诫意。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古时惟有官禄者才可享用。此借指加官进禄。

紫云,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

戏楼联

台台演绎商场锦绣;

个个倾心将相雄才。

【译文】

上联:每一台大戏都在演绎着商圣驰骋商场的锦绣业绩。

下联:台下的每一位观众,无不出将入相、干则必成的范蠡先贤的雄才大略,而倾心,而折服。

【简评】

该联写戏台上演技的精彩和台下公众的倾心。主题都是围绕全能圣贤范蠡展开。

写作技巧上,该联运用“交股对”的手法,即“商场”(偏正结构)“锦绣”(并列结构)和“将相”(并列结构)“雄才”(偏正结构)四个词的词性结构交叉相对。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和统一。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六、

西施阁联

千秋逸唱因卿唱;

万世魁雄唯子雄!

【译文】

上联,以范蠡的口吻对西施表白:我苦心戮力辅越灭吴、经商惠民,建立非凡功业,都是因为卿(此指西施)的缘故。如果世人觉得有什么值得歌颂的,首先应该为卿而歌。

下联,以西施的口吻对范蠡表白:万古以来那么多有雄才大略的人,唯有先生您可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您永远会称雄世间、彪炳史册,并永驻我心中!

【注释】

“绝唱”,名词,原指诗文创作上的最高造诣。此指范蠡所开创的不朽事业。也可指范蠡和西施的旷世爱情(如俗世认为的那样—先委身夫差、后泛舟五湖)。第二个“唱”,动词,歌唱,传诵。卿,古时夫妻情人间的爱称。

“魁雄”,名词,指杰出而强有力的人,即称雄者。第二个“雄”,动词,称雄。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

陶朱馆联

经商而富,怀爱而谋,名重德高,千金散尽真君子;

报国以忠,施民以福,功成身退,大义彰昭伟丈夫。

【译文】

上联:因为经商而成为巨富,因为大爱而广施恩泽,三散万金于百姓,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才能称为真君子。  

下联:以赤胆忠心来为国家服务,以为百姓造福为己任,不恋权位,只重大义,这样的人才是伟丈夫。

【简评】

此联化用世人对范蠡的赞誉之辞:“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最后落在“德”字上,强调了“德”在范蠡一生建功立业实践中的核心地位。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

商圣祠联(一)

居天下中,操计然术;

殖鲁齐货,疏仁义财。

【译文】

上联:居于号称“天下之中”的陶地,运用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下联:囤聚鲁齐之地的货物使之升值而出,集聚起来的万金财富又三散天下,惠及百姓。这就是范蠡被成为商圣、商祖之所作所为。堪称千古商圣,万世商祖。

【注释】

计然术,又称计然之策。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范蠡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既雪会稽之耻,范蠡又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殖货,增值财货。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该联的平仄节奏点为: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即:该联每个单句中双音节词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可不论,或从宽)


九、

商圣祠联(二)

世事无常,越兴吴灭,兔死狗烹,枭雄万古谁留位?

人生有为,进退裕如,纵横合度,福禄千秋公享堂!

【译文】

上联:世事无常。越国兴起,吴国灭亡,狡兔死而走狗烹,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这样的枭雄现在有几个收到人们敬仰的?

下联:人生有为。范蠡大夫出将入相,干则必成;而后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惠民,三聚三散,可谓进退自如,纵横合度。最终,福禄寿禧财康宁,应有尽有;子孙绕膝笑满堂,熊掌鱼肉兼而得之。并被送上圣人宝座,接受天下众生供奉膜拜。

【简评】

该联先写世事无常,兴兴灭灭,天下多少人、多少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一粒微尘,去之无影。即便如勾践、夫差这般枭雄也不例外。

后写人生有为,结局便大不一样。范蠡大夫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知进知退,积德积福。终于赢得当世及后世万众的敬仰和膜拜。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完美的人生。

该联在创作技巧上,采用上下联对和单比中分句自对相结合的手法。如上联中分句“越兴吴灭”对“兔死狗烹”,“越兴”“吴灭”和“兔死”“狗烹”又属于句中自对。下联中的分句“进退裕如”对“纵横合度”。使句式显得灵活,意思表达也更充分

【注释】

公享堂:公,对范蠡大夫的敬称。享堂,本意祭堂,供奉祖宗牌位或神鬼偶像的地方,此意“享于堂”,即在祭堂上接受供奉膜拜。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十、

商圣祠联(三)

商霖泽惠亲陶宛,

祖贯斋祠历汉都。

【译文】

上联:商圣范蠡的恩泽象甘霖一样惠及天下众生。而受惠最深、最直接的要算陶宛两地。

下联:范蠡的故乡南阳人民,历代对他敬仰有加。天下人若要朝拜商圣,最好也亲自到商圣苑来,斋戒沐浴,祭祀商圣。

【注释】

商霖,《书·说命上》载,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谓依为济世之佐。后以“商霖”为称誉大臣之词。在此称誉商圣范蠡。

泽惠:恩惠。

陶宛:陶朱公范蠡和宛地孔氏的并称。孔氏以冶铸致富。此指陶地和宛地。

祖贯:祖籍,原籍。此指范蠡的祖籍地南阳。

斋祠:斋戒祭祀。

【联律】

用古韵(平水韵)。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责任编辑: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