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脱贫攻坚在河南 内乡篇:从“5+”到“3+N”的内乡模式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县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06-13 16:53:43   来源:东方今报

360截图20190613162430927

正在建设中的养猪场

内乡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作为秦巴片区的特困县,却在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大胆创新探索出“5+”扶贫模式,让五方力量攥成拳头打破扶贫难题。短短的时间内,这一模式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县,内乡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与样本。

从同村到“同事”就业顾家两不误

5月中旬,内乡县田里的麦子已收割完毕,仍残留下的金黄,与远处的翠绿的高山相伴。苍穹下,被蔚蓝包裹的风景,硫磺色的太阳,夕阳下金光璀璨,一丝暖风轻轻拂过其间。每天这个时刻,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村里的、扶贫车间的卷闸门逐渐关闭,55岁的辛冬梅下班了,她一次次穿过田间小道,宁静中留下长长的影子,这一切仿若一幅画。

“工友们”各自往家赶,下学在家的孩子正等待着他们的陪伴。大家曾都是地道的农民,播种收获时的身姿在田间舞动,可如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除了同村,还有“同事”。

多年前的收获季,辛冬梅顶着太阳面朝土地挥舞镰刀,仅是家里三亩左右的麦田,也够让一个女人劳累多日,但辛苦后的收获,却无法让她与两个孩子摆脱贫困,她也无法像村里其他邻居一样外出打工,因为一旦离开,家中就只剩孩子留守。

“七沟八岭一面山”,这是辛冬梅家乡内乡县的地貌写照,不知从何时起待在这里靠山吃饭,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了。和余关镇子育村的不少村民一样,辛冬梅被纳入到了贫困户序列,尽管她自己不想顶着这顶帽子,可又找不到摆脱贫穷的路。

2015年至今四年多时光,辛冬梅当初可能想不到,自己会这么快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6年,子育村村中“诞生”了一个切纸扶贫车间,这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车间内,有40多位村民前来上班,切纸、包装、打托等一道道工序串联起大家,充实起人们的日常时光。车间门口“在家门口就业,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的标语格外醒目。

辛冬梅与不少留守在家的乡亲一起加入其中,“一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离家近,照顾孩子方便,收入也并不低,活也不重,以前紧巴巴的日子过去啦。”凭借双手干出来的日子让辛冬梅很知足。

“5+”扶贫新模式户户从产业中受益

“贫困村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带动。”这是子育村村支部书记王建伟的看法。

落地在乡村的一个个扶贫车间,让企业与贫困村精准“联姻”,“辛冬梅们”成为最直接的产业受益者,内乡县13个乡镇目前建设起的切纸扶贫车间有35个,培训中心1个,大家家门口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

产业的带动是明显的,但有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以让大家伙的受益更稳定?有没有一种模式让产业红利能人人尽享,就算是失去劳动力,也能乘上产业东风呢?

“除了打工收益,每年还有聚爱合作社分的3200元分红,和聚能光伏发电公司的资产收益3000元分红。每年固定收入超过2万元。”王建伟说,就算是劳动力不强的“兜底户”,有两项分红在,也足够心里踏实,加上有低保、五保等政策补助,贫困户脱贫没有那么难了。而这分红,不仅在他们村,而是覆盖整个内乡县所有的贫困户。

这笔钱是如何产生的,为啥户户都有?他口中的聚爱合作社又是啥呢?原来内乡县做出了一个独到创新——“5+”扶贫新模式。

2015年,曾在南阳银行担任董事长7年,有着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内乡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曙光,感受到要想解决脱贫问题,可以从金融领域寻找突破口。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就要把他们嵌入到产业中去,利用好政策性小额扶贫贷款,让小农生产者们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产业链的嵌入,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就算是不能就业的,也能借此力量。

2016年,内乡县摸索出了“5+”模式,即“政府+金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带动贫困户共享企业发展红利逐步脱贫致富。

“简单来说,由县委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也就是‘聚爱合作社’。贫困户以5000元的到户增收资金自愿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国家对每一贫困户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之后集中贷款建设现代化养猪场。而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利用自己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租赁猪舍养猪,签订合同,向合作社交付租金,租金一部分用于偿还银行的利息,另一部分按季度给贫困户分红,并确保每户贫困户获得每年3200元的分红,收益期为10年。到期后,由牧原集团还本付息并收购猪舍。实现五方共赢。”“聚爱合作社”综合办刘伟说。

五方共赢效应倍增为这一战提供“内乡经验”

内乡县自2017年开始实行“5+”模式,当年就实现了4300多户贫困户脱贫,2018年又有7600多户顺利脱贫。

“县委政府是主导、银行是关键、合作社是平台、龙头企业是保障、贫困户收益是目的,参与五方缺一不可。”刘伟比喻,“5+”模式就像是五指,关键就在于五方联动,攥成拳头,打破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承担风险能力、缺市场交易能力的五缺问题。

“这是五方共赢的模式。”刘伟称,贫困户赢在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持续获得稳定收益,有保底收入,给自我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合作社赢在实现实体化运营,增收有项目发展有基础。龙头企业赢在既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获得了金融扶贫政策释放的红利,扩大规模,增加资金渠道。金融部门赢在获得正常贷款业务收益,经营成本降低,贷款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赢在有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信心,整合县域金融资源、财政资金和优势产业,经济社会更加发展。

余关镇是当年“5+”模式落地时的第一个“实验地”,辛冬梅也成为较早的受益者。“创新的模式是在失败的案例上探索出来的。最初的时候,村里鼓励贫困户用拿到的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希望能借助养牛养羊方式让贫困户脱贫,但是有好些贫困户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一段时间之后,索性把牛和羊给吃了。”王建伟说,在当初推行时,有不少贫困户“拒绝”加入“聚爱合作社”,第一批加入的人很快就得到了分红,这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调动起更多人的积极性。

截至2018年,通过“5+”模式,内乡县1.5万余户贫困户已累计获得9次分红9621.7万元。大部分贫困户利用收益,发展个体种植、养殖,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余关镇黄楝村曾经的贫困户王彦会,不但加入合作社享受每年的3200元分红,而且还能享受牧原在附近建设的养猪场为他“量身定做”的工作岗位,每月拿到1800元的工资。在王店镇均张村,斥资数亿元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养猪场即将投入使用,这个由全县15000多贫困户通过政府扶贫贷款成立合作社建立起来的养猪场,以资产租赁的形式交由牧原集团开展运营,实现扶贫收益的全覆盖……

内乡以“5+”为主的扶贫经验,吸引了全国100多个县市前来考察、借鉴、学习,这种模式已复制到全国13个省的39个县域,带动超过1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扶贫创新模式并没有停止。

如今,内乡县在“5+”模式基础上,通过灵活变化,再创出“3+N”模式。“3”即在“5+”资产收益的基础上,增加了转移就业和劳务外包的内容。“N”,即金融扶贫、教育扶贫、订单扶贫、消费扶贫等精准扶贫途径。2018年6月,南阳市13个县、市、区已分别与牧原集团签订“3+N”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N”扶贫新模式在南阳地区整体推进。而从“5+”到“3+N”,河南内乡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可复制的经验。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