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公共文化“长”成烫金名片 ——内乡县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系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10-10 10:27:12   来源:河南日报

  书香伴中秋,诵读兴文化。

  当诗词遇上古街,会碰撞怎样的火花?

  “今年的中秋节文化味真浓!”在县衙古街举办的“中秋诗歌朗诵会”广受好评,这离不开内乡挖掘深厚历史、盘活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决心与努力。

  内乡,古称“郦邑、菊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县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根植文化进基层,以广度的资源共享促进深度的文化惠民,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360截图20191010103138459

  以文惠民,群众活动有舞台

  眼下,走进菊乡大地,大大小小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歌声嘹亮,舞步翩跹,上演着一幕幕平常而又幸福的生活剧。

  “以前耕种靠经验,现在种植讲科学。”大桥乡建设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周俊文一大早便来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走进农家书屋仔细研读新到的蔬菜种植书籍。得益于家门口的智力加油站,周俊文念活了致富经,一年净赚五六万元,坚定了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乡邻致富的信心。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持续加大对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达10亿元,构建起标准化、均等化、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畅通文化民生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推进“三馆一院一中心”(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宛梆艺术剧院、新闻中心)建设,“七个一”工程村村全覆盖,高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图书分馆,形成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

  真金白银投进去,文化专干配起来。全县16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上级配备5万元经费基础上,再由乡镇配套2万元活动经费;全县296个行政村(社区)每年开展文化活动,县财政每村(社区)补贴3000元;每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分别配备1名宣传文化管理员,按照乡、村级每人每月1000元、500元标准予以补贴。

  “群众唱主角,草根当明星。一个个近在咫尺的大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圆了文化梦,尽情地享受生活。”内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成甫介绍。

  以文亮城,文化大餐“群共享”

  这个夏天,湍河之畔,每一个清晨的读书会现场,数以百计的读友诵读经典。

  “晨读晚诵”活动只是该县推出的系列文化“品牌”之一。

  围绕读书、唱歌、戏曲、舞蹈四大主题,内乡县策划举办了“菊乡书声——晨读晚诵读书会”“放歌湍河——公益红歌会”“出彩宛梆——戏曲大家唱”和“舞动内乡——百姓大舞台”四项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内乡丰厚的文化资源,打响系列文化品牌,实现以文“化”城、城以文兴的新目标。

  “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双向的文化互动,让群众成为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把文化真正‘送’到百姓心里,让文化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内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晓燕说。

  经典的“本土乐”、纯正的“文化美”,撩动了菊乡人的心弦。目前,内乡已逐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乡乡有特色、个个都精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

  “头戴着美翠凤展翅,身穿八宝龙凤衣……”在七里坪乡青山村,上千名村民扶老携幼喜看宛梆传统剧《打金枝》,台上唱,台下和,整个场子“泡”在了欢乐里。

  “政府掏钱,把戏送到家门口,俺们有福气!”70岁的老戏迷崔明理笑成了花。

  而在赤眉镇邵家岭村的文化广场上,一个个以党的政策、精准扶贫、传播文明乡风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轮番上阵。

  “三带五联长志气,党建引领产业兴,农民迈上小康路,咚……新时代!”伴着清脆的锣声,这个因林果而致富的村庄沸腾起来。

  “山绿果甜人富裕,文化生活也要跟上去,文化振兴了,乡村生活才会更美好!”村党支部书记邵中华如是说。

  该县按照“重心向下、面向基层、共建共享、惠及全民”的思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让群众乐享文化成果。坚持“农民看戏、政府买单”,每年300场宛梆演出送戏下乡。同时,实施公益电影放映、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扶贫主题巡演……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畅快“流动”,大大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

  去年以来,内乡县把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创新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使其成为助推脱贫攻坚、推进基层治理、改善乡风文明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由6.9%降至0.95%。2019年5月,内乡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以文育人,群众文化群众爱

  天刚一擦黑,夏馆镇大块地村的文化广场上,撂下碗的村民们纷纷加入跳广场舞的行列里。

  “国庆七天乐,天天有节目!俺可得加把劲儿!”村民李秀丽合着节拍,迈着轻快的舞步。

  “村里成立了曲剧团,每逢节假日大戏就上演。”赵店乡岗堤村党支部书记张青范说,演员就是村民,撂下锄头,换上行头,吼两嗓子,心里舒坦,演的又是村里的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节目最“接地气”。

  不过,群众文化活动也有自己的“烦恼”,缺乏专业老师辅导,缺少专业化培训,这些都阻碍着群众文化活动提档次、上水平。

  该县以县文联、县文化馆、宛梆艺校、声歌协会等专业人员为骨干,面向全县各乡镇推出文化培训“订单服务”,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村民从“种文化”的看客变成“育文化”的主角。

  目前已培养民间文艺团体236支、三年内分批次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3万余人次,实现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队伍”。同时每年都组织举办10次以上全县性的民俗展演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

  “硬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让内乡百姓在家门口乐享“文体福利”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艺的大繁荣。(河南日报10月9日19版)


责任编辑:gnlx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