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文化

内乡吴垭:山村的石头会唱歌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10-23 11:41:57   来源:南阳日报

石头屋,石板路,石桌石凳石水槽,这是一个美丽的石头村300年古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首个“中国景观村落”。

报社选用照片_副本

远远望去,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间,清一色的石墙青瓦房屋错落有致。这些房屋,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石板路、石板桥、石院墙、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槽、石桌、石凳等更是随处可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风犹存。这里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首个入选“中国景观村落”、中原地区第一个石头村、堪称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内乡吴垭石头村。

一个古香古色石头村

吴垭石头村是内乡县王井村的一个自然村,属长江流域汉水上游白河水系,距内乡县城6公里,距省道豫52线1公里,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20公里。

吴垭石头村是一座用石头堆砌的画卷,用石头诠释着岁月,也实实在在地融入村民的生活。

该村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古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头建筑群93座,现存房屋200余间,80%以上传统建筑保存完好。2006年6月,该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等,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和历史遗产价值。

在吴垭石头村东沟处,有一块《吴迪元之墓碑》,碑文记载:“公讳迪元,祖居堰坡,乾隆八年迁居于兹。迁时并无地亩,尽属荒山……”此碑文记述了吴垭村吴氏始祖吴迪元于乾隆八年从内乡县湍东镇龙头村堰坡迁来,面对荒山,不畏艰难,筑石为屋,开荒种田,为吴垭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村子里,所有人都是吴迪元的后人。因为村子位于两山之间的高地上,故有“吴垭”之称。

300年来,吴氏族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开山凿石,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以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为基本材料,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造价低廉、经风耐雨、独具特色的石头房屋。这里的大多数石头房借助山势,依山而建,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似宫殿一般。它们的构造凸显了吴垭匠心独运的建筑文化,一尺多宽的石墙全由四指厚的片石干垒起来,没用一点儿泥土和砂灰,但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堪称民间一大建筑奇迹。这里的石头房屋,整体结构多为四合院式,院子较大,正房和厢房互不相连,充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此外,这里还有大量的石器、纺花车、织布机、八仙桌、太师椅等古家具、农具。

一座地质文化博物馆

走进吴垭石头村,这里俨然就是一座地质文化博物馆。随处可见的火山石,圆圆的,有大有小,有的零星散落,有的呈蜂窝状分布;奇怪的康包石,看上去是一块土黄色的状如马蜂窝的巨石,可是一只手便能轻松地举起来;最令人惊讶的是漫山遍野的类似板岩的大石头,当地群众称之为连山石,像千层饼一样相互叠加着的青石板和红石板,很是漂亮。

走在村中规整的石板路上,用手抚摸着厚重的石磨、石碾,欣赏着那些或粗糙或精细的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端详着在石缝中扎根并顽强生长的老柿树、野梨树、歪枣树,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巧夺天工,浑然是一座处处充满原始气息、散发着山野清香的石头城堡,一个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石头世界。

一处旅游休闲好地方

吴垭石头村到处是大树、绿草,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因为该村位于两山之间的高地,冬天,凛冽的北风会被前后的大山挡住;夏天,因地处高山,十分阴凉。冬暖夏凉的气候,使这里成为一处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这里有300年的古柏树、300年的黄楝树、500年的金桂树等古树。在盛夏时节来到这里,看到黄澄澄的麦浪,听到叮当的牛铃声,心头定会荡起“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生歌”的意境;而在金秋时节,红红的柿子在枝头迎风摇曳,步入石头院落,一挂挂金黄的玉米棒被高高地吊在房檐下,红红的辣椒、山楂串成串儿或扎成把儿挂在外墙上,白白的大蒜编成辫子搭在厨房的墙上,满筐的红枣和酸枣晒在院中……这里就成了一个生态果园。

近年来,为了打造“乡愁”记忆,吴垭石头村积极争取资金,修缮严重受损的民居,修建了吴垭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了水、电、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下一步,该村将定位乡村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园和民宿文化景观带,把发展民宿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努力实现由传统观光游转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体验游。(马苏、王国庆)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