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一个扶贫模式与49个贫困县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9-10-25 16:12:44   来源:南阳日报

60384ccf4a254d0ead72b47632152633

这是目前全国脱贫攻坚的最高奖;

这是党和政府给予脱贫攻坚英雄们的最高荣誉;

这是人民给予扶贫功臣的最高奖赏……

10月,金色的北京,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揭晓,在140位(个)获奖的个人和单位中,内乡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曙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其创新成果就是设计并力推“内乡5+(以下简称‘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49个贫困县复制推广。

“5+”诞生在那个夏末秋初

“俺现在一年能收入5万多元。”

不久前,在内乡县湍东镇董堂村,穿着印有“牧原”字样工作服的该村贫困户董景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他说:“没想到自家能脱贫摘帽,更没想到自己每月能拿几千元的工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董景彦每年5万多元的收入来源于“5+”扶贫模式。这个模式诞生在董景彦由绝望到充满希望的人生转折的那个夏末秋初。

内乡是国家秦巴片区特困县,全县有97个贫困村。像董景彦一样,甚至比董景彦更艰难、更贫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117户44890人。

面对这么多的贫困群众,面对一个刚刚走出经济洼地的贫困县域,该怎样组织力量,向贫困宣战?

一个月亮弯弯的仲夏之夜,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内乡县衙,他们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和内乡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曙光。他们来到县衙三堂前,凝视着“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千年名联”,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菏泽与市县委书记座谈时引用此联、启迪教育干部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们畅谈感想,分享心愿。此时此刻,“地方全靠一官”的担当、“自己也是百姓”的境界仿佛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李长江和杨曙光的心中升腾着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就这样,内乡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下决心要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乡亲们尽快实现从“0”到“1”的增收突破,尽早摆脱贫困的束缚。

432c4448526a454aaec6af8e47612607

内乡县“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图为聚爱合作社第一次给贫困户分红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他们找到了“穷根”:全县有70%以上的贫困户是因缺劳力、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管理、缺市场而致贫的。

病根找准了,该怎样对症下药?

“创新一种模式,融入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产业链,不仅是稳定增收、脱贫摘帽的捷径,还能让贫困户长期有收益不返贫。”杨曙光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到内乡任职时间不长,就为内乡10万亩油桃代言,促进了网络销售,提升了产品溢价,增加了果农收入,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网红县长”。基层调研看到的贫困现象,比他想象的更加严重,深深刺痛着他的爱民情怀。他发挥自己在金融部门工作多年、熟悉金融业务的优势,默默地研究扶贫模式的创新,“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绝大多数贫困户没资金、没技术,相当部分贫困户连一般劳动力都没有,怎么融合?

杨曙光一边研究国家扶贫政策,对接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一边把目光投向县里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牧原集团。

牧原集团信誉好、规模大、效益好,在行业内有核心竞争力,发展空间巨大,植根三农、有发展潜力、有社会责任……县里与牧原集团碰撞出了激情四溢的火花。

2016年夏末秋初,内乡县委、县政府联合牧原集团顶层设计出的“党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正式出笼,搅动起涓涓不断的金融活水,滋润着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田野。

稳定增收“心里踏实”

“5+”模式看似简单,但涉及基层干部必修的供应链金融课。

该模式由政府主导,组织全县贫困户组成聚爱合作社,由国开行河南分行、内乡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发放扶贫贷款,合作社根据牧原设计要求统一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猪舍,牧原租赁猪舍养猪,确保每户每年获得收入不低于3200元,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收益。

董景彦腿部动过手术落下后遗症、不能干重活;母亲年迈,妻子残疾,女儿幼小,尝尽了生活的艰难。“5+”模式一出笼,董景彦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聚爱合作社,融入其中,自此,他每季度都能在合作社领到800元的现金收入。而最让董景彦想不到的是,聚爱合作社社员的身份,竟让他摇身一变成为内乡县牧原20分场的一名产业工人,每月固定工资收入3500元。

稳定的收入,不仅使董景彦家庭开支有了正常保障,每年还能利用结余还些外债。董景彦说自己既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又创造出劳动的价值,“心里怪(很)踏实”,表示“要将女儿培养成国家有用的大学生”。

该模式于2016年9月20日率先在内乡县实施,当时第一批加入聚爱合作社的不仅有董景彦所在的湍东镇,还有灌涨镇、王店镇、马山口镇,涉及1735个贫困户。到年底,全县1.6万多个贫困户全部加入聚爱合作社,实现了养殖资产收益扶贫全覆盖。

仅此一项,目前,全县贫困户已累计获得直接收入2亿多元。

依此模式,该县还立足注册地在内乡的南阳金冠集团设计实施了“5+”光伏扶贫全覆盖,确保每户年获得收入3000元。

仅养殖全覆盖和光伏全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每户年增收不低于6200元。

683c7f97b25844c4b398307548260842

贫困户在扶贫公益岗位管理花卉苗木

符合市场规律的多方共赢

只要心存百姓疾苦,就不乏创新的烈烈激情。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整合重组、利用好优势资源,就是创新。”杨曙光说,“这种模式只是一种管道、一条路径,它解决的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和‘最初一公里’的难题,不仅使贫困户实现了从‘0’到‘1’的增收突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强了发展的基础动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通过就业增收,享受到了劳动的光荣与收获。”

王廷会,56岁,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贫困群众,身体有病,妻子智障长年用药,女儿上小学,生活很艰辛。参加合作社后,不但每季度可获稳定收益1550元,而且就近在内乡牧原17分场为他设置的公益岗位工作,从事花草管理,每月获得工资性收入1800元。他还能利用工余照料4亩责任田,种植花生、黑梨等,每年收入数千元。加上土地流转获得的收入,每年的现金收入在3万多元。一年时间,王廷会就实现了脱贫摘帽。

“这两年,俺新安装了空调,买了冰箱、席梦思床和柜子、电视等,还隔三差五割上一刀(买肉)改善生活。估摸着,俺也能致富奔小康啊!”王廷会对未来充满着无限憧憬和希望。

毫无疑问,在推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同时,“5+”依托的核心支撑牧原集团也实现了快速的“轻资产发展”,增加了产业覆盖面,扩大了产能,从而迈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目前,其生猪产业布局已覆盖109个县域,牧原股份10月18日的市值已达1887亿元,不但稳居“河南第一股”,而且跃居全国上市企业农业板块前列。

“5+”扶贫模式从理论和逻辑上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具有可持续性:贫困户嵌入优势产业链,抱团发展,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增收;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难题得以破解,龙头企业发挥自身综合竞争力优势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推进主业发展的同时为贫困户创造稳定收益;即使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处置猪舍资产来还贷款,银行风险可控,还履行了社会责任;党委政府在整合资源、组织服务中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具备‘共赢’的特点,就能行稳致远。”杨曙光说。

走向全国创出“扶贫之最”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蒲庄村朱永勤、刘蒲丽夫妇一家6口人,既要照顾一双年迈体弱的老人,还要供养两个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欠了不少外债。2017年融入当地的“5+”模式后,不但享受到了合作社的稳定资产收益,而且还在牧原养殖场实现了就业,获得可观的工资收入,现在,全家每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今年初,他们实现了脱贫摘帽。

辽宁省建平县国营热水畜牧农场仓子村的冯艳艳一家四口人,父母有病,弟弟上初中,没有土地和收入来源,“5+”模式在当地落地后,他们不但获得了稳定的产业增收,而且冯艳艳还在当地的牧原1场就业,月工资3000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改变朱永勤、刘蒲丽夫妇和冯艳艳家贫困面貌的正是来自远方内乡的“5+”扶贫模式,而带动该模式落地的也正是“5+”依托的核心企业牧原集团。

据统计,目前,“5+”模式已在河南、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13个省(区)的49个县复制推广,直接帮扶13万个贫困户36万多人。

与此同时,参与“5+”模式的金融机构也迅速扩展到国家开发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人保财险公司等在各地设立的数十家金融机构。

覆盖区域之广、帮扶人口之多、参与金融机构之多、带动贫困户增收见效之快,“5+”模式堪称全国之最。

一家企业,能在短时间内,把“5+”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13个省(区)49个贫困县,文化影响、责任驱使、主业带动是主要原因,但模式的政策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以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合作社多方共赢的效果,无疑是最好、最大的推力。

“5+”模式还在资产收益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为“3+N”,增加了转移就业和劳务外包,扩展了订单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在南阳实现了“整市推进”,创造出全国一个扶贫模式“整市推进”的奇迹,其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转发全国。

“只要是优势企业、优势资本的地方,都可以利用‘5+’模式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向促进效应。”杨曙光说,“5+”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党委政府主导下,使贫困户嵌入到优势产业之中,实现“抱团发展”,通过以优势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强化,持续产生效益,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内乡,随着该模式全覆盖应用效应的积极凸显,县里接连不断地推出了扶贫车间、村集体经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六个全覆盖”,全面拉动了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等,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今年5月,河南省政府宣布内乡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同时,内乡县域经济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省市前列,已全面进入南阳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

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内乡县委、县政府发现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几乎都是空壳。他们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难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会严重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甚至会葬送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于是,县里利用“5+”模式的方法,组织全县97个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各类资源入股牧原集团旗下的牧原建筑公司,作为优先股,确保年化10%收益,使“空壳化”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立足让合作社实体化,不断丰富完善村合作社的服务体系,将企业的粮食收购、零星工程、后勤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业务交由合作社组织实施,使合作社在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中实现越来越多的经济收入,涵养做大产业、为民服务的基础。

截至目前,全县97个贫困村已累计实现利润收入1320万元。

在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对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实施全覆盖,采取“以上入下”的方法,让县聚爱合作社以资产出资入股15个乡镇社,乡镇合作社出资入股村级合作社,致力使全县289个行政村都建立起合作社这一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利用牧原集团越来越强大的供应链资源和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其参与市场化运营能力,力争使示范合作社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左右、利润300万元左右,一般合作社年实现收入2000万元左右、利润100万元左右。

据牧原集团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曹治年介绍,目前,牧原集团已与县内的灌涨、余关、王店、马山口四个镇的13个村级合作社签订了粮食订单合同,启动粮食收购业务,合同总量13000吨、金额2768.7万元;与6个乡镇合作社签订后勤劳务承包合同,全县组织参与牧原生猪基地建设的内乡籍施工工人超过1万人。

合作社实体化,为基层注入了源源活力。余关镇子育村是个偏远的山区贫困村,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空壳。通过成立集体股权经济合作社,深度参与牧原集团的产业链,去年底以来,合作社已实现利润10多万元。村集体用这些钱建起了公用澡堂,加大对林果产业的投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说,现在村里能为大家办实事、兴产业,村“两委”更有干劲,群众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贫困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产业发展有了支撑,乡村治理有了保证,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李长江说,“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为贫困村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此乃华山一条路’,对未来乡村振兴更有意义!”

“中国扶贫故事”在这里开讲

“5+”扶贫模式带动内乡县实现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并迅速在全国大批县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三次深入内乡县和牧原集团调研,中国社科院等将“5+”作为课题研究。他们认为,该模式通过政府主导,能使贫困户联结到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形成优势资产,避免了贫困户养殖缺乏经验、技术和管理的弊端,实现了多方共赢,且持续周期比较长,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有形之手遵循市场规则办事,效果是多方共赢的,也可以说是共享经济理念在扶贫领域中的运用。所以在理论上,凡是有优势企业存在的地方,这种模式就可复制。

104家中央企业出资组成的央企扶贫基金看好“5+”,牵手牧原集团于2018年7月13日在京签署协议,联合投资24亿元面向全国22个贫困县开展生猪养殖产业扶贫。

“5+”扶贫模式不但在中华大地引起共鸣,而且还吸引着国际组织的目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走进内乡,挖掘“5+”模式内涵。他们称,在这里找到了中国贫困地区与联合国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找到了可为世界人类减贫做出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调研、论证、规划的基础上,已于今年1月在内乡县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全国首个县级联合国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用国际话语体系向世界开讲中国扶贫故事。

10月16日,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杨曙光应邀出席并发表《从“内乡5+”到联合国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的主旨演讲,获得喝彩一片。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聚焦“5+”,昭示着这一模式将走向更美好的“诗和远方”。

升级扩容空间巨大

内乡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迹,无不印记着创新的力量,而其中不断优化升级的“5+”宛如一个“魔方”,不断产生新的更大的力量。

国家扶贫日期间,央视特别节目《攻坚的力量》在介绍杨曙光事迹时定格的“把百姓装在心上,让创新成就梦想”14个大字,不仅是对内乡县委、县政府心系人民、激情创新的褒扬,更是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内乡大地的深情礼赞。

“5+”模式显然已获得巨大成功,但一路走来,也不乏质疑之声:企业是核心支撑,是不是增加了企业负担,党委政府是不是减轻了自身职责?贫困户躺着都能挣钱,会不会养懒汉……尽管它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但不断完善提升不断获得肯定,脱贫攻坚的实践和成效是最好的检验。

“5+”不但解决了贫困户从“0”到“1”的增收难题,而且它所蕴含的“基因”为今后实现从“1”到“10”乃至从“10”到“100”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用供应链金融思维打通了金融与实体经济连接的通道,并且强化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的整体竞争优势,必将达成互利共赢的经济生态。杨曙光说:“这一模式未来的升级扩容还有巨大空间。”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我们务必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让创新的发展模式更好地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之中,既要巩固好脱贫摘帽成果,又要立足长远,不断完善丰富发展路径,实现脱贫攻坚与县域治理的有机结合,开启乡村振兴的新航程,写好人民满意的新答卷。”李长江信心满满。

“播种梦想,静待花开。”我们相信,“5+”扶贫模式一定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发挥巨大的黏合化作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更大的贡献。徐海林

责任编辑:gnlx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