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文化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0-06-28 17:54:03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1593052815(1)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1593052833(1)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当时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心如刀割,万念俱灰,于阴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端午节吃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舟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593052788(1)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因为民间传说钟馗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貌丑陋,即武举不第,我就自杀了。现在我愿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1593052847(1)

  挂艾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叶、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後插或悬在门上。菖蒲叶片呈剑型,所以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象征消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艾草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蜂巢。

  端午节

  《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瞰,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摘自徐向升《漫话节日》书目,作者系内乡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gnlx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