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政办 > 2020

索引号:ND001-0-2020-01502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内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标题:内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乡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内政办〔2020〕25号

发布日期:2020-07-30 11:03:07

有效性:

内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乡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内乡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0-07-30 11:03:07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根据《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20〕3号)、《省农业农村厅 省林业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科技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水利厅关于组织开展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豫农文2020163号)精神,为扎实推进我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现将《内乡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0年6月5日

 


内乡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方案

 

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是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科技部 自然资源部 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203号)《省农业农村厅 省林业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科技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水利厅关于组织开展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豫农文2020163号)精神,县政府高度重视,对照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创建标准,综合分析,认真比对,确定把内乡县生猪申报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主导品种。为做好特优区创建工作,结合内乡县生猪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促进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建立农民能够合理分享二三产业收益的长效机制,增加绿色优质生猪供给,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创建特优区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发展。瞄准消费升级的中高端市场需求,发展绿色生态生猪产品,以市场带动创建,以创建引领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特优区的引领力和生猪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2.坚持标准引领、科技支撑。坚持绿色食品标准和生态安全标准,建立生猪生产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对生猪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将生猪品种、技术与工艺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生猪产品的科技含量。

3.坚持品牌号召、主体作为。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为目标,坚持品牌化发展,培育牧原等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发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完善品牌维护与保障机制,提升特优区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特优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鼓励通过股权合作等形式推进特优区公用品牌授权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一批具有高市场占有率的优秀品牌。

4.坚持三产融合、农民增收。推进生猪生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与内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5.坚持地方主抓、合力推进。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特优区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措施,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交通、乡村旅游等多方资源,形成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生猪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引领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

(三)目标任务。选择在全县影响力大、区域性竞争力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生猪产品,以中高端消费群体市场为主攻目标,以绿色食品标准为基本生产标准,创建并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形成以生猪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牧装备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集群,以此为核心引领带动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打造全国闻名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特色品牌,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生猪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和满足城乡居民的餐桌,持续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助推内乡县成为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县、生猪屠宰加工第一大县、生猪饲料加工第一大县、生猪养殖装备制造第一大县,辐射带动我国中部区域生猪养殖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创建内容

创建特优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统筹推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生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一)生猪养殖标准化养殖基地。内乡县大力扶植生猪养殖行业,按照“把大农业做成大特色,把大特色做成大产业,用大产业支撑大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升级全县生猪产业,完善围绕养殖、加工、服务的产业链,带动全县生猪养殖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生猪养殖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始终坚持以标准化创建为轴,紧紧围绕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六化”要求,秉持“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建设”的创建思路,推进生猪产业工程建设。全县开展规范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的“五个一”活动,规范一批生猪养殖协会、引领创办一批生猪合作组织、建设一批示范性规模养猪场、完善一批标准养猪场区、探索推广一批适合内乡生猪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国家级规模化优质生猪供养基地。

(二)产业深度融合。根据本县生猪产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以发展具有内乡特色生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生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

1.县域内生产、加工、物流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打破传统生猪养殖界限,由生猪生产环节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不断延伸,不断壮大“内乡生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牧原生猪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创新平台,实现上至粮食生产、饲料加工,下延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农牧装备制造、营销和流通,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行业格局。

2.依托县域内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功能互补,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根据消费者对农村休闲旅游和关联体验需求,以三产联动、交叉融合为理念,集中投资、将生猪产业与教育、文化、旅游业交叉融合发展,发挥经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打造生猪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中心,为生猪全产业链提供数字化支撑,健全生猪产业智能化体系。

3.牢固树立绿色兴农理念,优化产业融合,持续推进内乡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加快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和废弃物处理技术设施装备提质升级,加速质量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在县域内制定生猪产品的地方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快标准化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鼓励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生猪养殖废弃物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通过铺设沼液支农灌网、施用沼液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三)科技支撑体系。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大生猪品种资源保护等基础工作,加强新品种培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1.借助县域内省级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良种繁育能力,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大力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着力推进生态养殖、清洁养殖、健康养殖。建设年产210万头生猪楼房养猪综合体项目、提升改造年出栏8.75万头的标准化全线养猪场,配置边缘计算服务器、模块化一体柜、虚拟化软件管理授权等装备,提升生猪养殖智能化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母猪繁殖力和仔猪成活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2.以重大科技应用专项为抓手,推进与高层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形成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建立生猪养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等,着力在生物种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创制应用。通过对养殖企业加强生产指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体系建设,及时跟踪国际国内相关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推行特优区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全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

(四)建设智慧物流园。建设内乡县智慧物流园,依托内乡县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与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互利共赢、齐头并进,在原粮采购、饲料加工运输、生猪运输、屠宰冷链运输等方面做好产业支撑。充分利用内乡县物流业务体量大,构建以河南为中心,辐射以山东、晋陕、苏皖、东北等15个省地区为重点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供应链为支撑,创新“枢纽+产业”物流服务新模式,深耕农牧板块,拓展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农牧特色的全国性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

1.产地收储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收储设施的基础上,在产地就近建设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鼓励各大农产品电商平台在产地建设电商服务平台。

2.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专业批发市场,推动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

3.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

(五)品牌建设。通过强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建设,提升生猪质量安全,推进品牌建设。以培育消费者忠诚度为重点,培育市场溢价能力强、占有率高的优秀品牌。重点抓好创新、品质、管理、诚信等重点环节,创新市场营销业态,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业效益。打造“牧原”等区域公用品牌,成就“牧原猪”、“南阳黑猪”两大生猪特色品牌,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产品可追溯高端养猪产业链。

1.特色品牌培育。通过增强规模化养猪场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完善养殖档案、健全防疫制度、规范投入品使用,完善生产管理模式等,重点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的申请认证和扩展。依托特优区创建,加强传统品牌的整合,集中建设“叫得响、有影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特优区的地域名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紧盯市场需求,坚持消费导向,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生猪产品品牌。运用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生猪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做好形象公关,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品牌管理与保护。切实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建立特色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构建完善品牌保护体系,实时监控、评估品牌状态,综合运用协商、舆论、法律等手段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确保诚信合法经营,以树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年企业”、“基业长青”为目标,营造良好品牌建设环境。

(六)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广饲料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投入品保障体系、生猪养殖生产保障体系、销售终端跟踪体系、无害化处理保障体系等质量追溯技术的应用,确保生猪产品高品质与质量安全,控制产业发展风险,使县域内所有生猪和肉制品产品检测可控制、产品质量可追溯,促进生猪品牌创建和生猪产业持续发展。

1.生产和产品标准体系。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完善生猪产品标准体系,形成从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系列标准。推行产地标识管理制度、生猪养殖生产保障体系、销售终端跟踪体系等,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

2.投入品和产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检验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对特优区内生猪产品生产资料监督检查,确保生猪产品生产投入品的安全。加强生猪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在生猪品质检验机构完善的区域增加生猪检测业务,重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生猪产品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进行全程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特优区内生猪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构建从原粮到猪肉全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生猪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记。

(七)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政府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关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特优区所在地的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根据各乡镇实际,科学确定特色优势品种和重点区域,组织申报创建特优区,加强对特优区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加大对特优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强化特优区公用品牌的管理,维护品牌的权威性,提升品牌价值。特优区内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是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生产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采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推动特优区可持续发展。引导特优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合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特优区内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三、实施步骤

科学规划,建设实施。围生猪为我县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进行空间布局,科学制定特优区规划,制定特优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完成特优区建设启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推进我县特优区建设,成立内乡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县长、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公室、农业农村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县、乡镇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强化配合,协调有力;立足生猪产业发展,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支持创建特优区项目做好特优区项目建设实施和特优区认定。

(二)做好创建工作。按照特优区建设要求,开展全方位深入调研,摸清当地产业优势并厘清发展问题,做好特优区发展规划设计,重点抓好生猪养殖产业特优区创建工作,并为特优区的申报认定做好准备工作。

(三)完善扶持机制。县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支持创建特优区项目。根据中央省政府相关规定,利用各级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投促、财政、金融、科技、国土、环保等扶持政策,积极整合资金,引导相关项目资金向特优区聚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特色产业,激活民间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营造工作氛围。特优区创建,涉及到各行业部门,县、乡镇两级要加强特优区创建工作的宣传,总结交流建设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以典型的成功案例为载体,推广先进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凝心聚力,为特优区建设营造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