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乡要闻

内乡:脱贫摘帽不歇脚 巩固发展两不误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0-08-31 08:29:53   来源:人民网

天凉好个秋。走马绵延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红红火火的复产复工场面,苍翠欲滴的生态可持续气息,犹如和谐美妙的乐章在这里奏响。

这就是去年5月被河南省政府宣布脱贫摘帽后的内乡呈现给大家最新最美的景象。

“内乡是国家秦巴片区重点贫困县,脱贫摘帽后,如何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不返贫,保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健势头、支撑脱贫攻坚的长远效应,是关键中的关键。”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说:“我们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一手抓经济转型升级,突出项目经济,狠抓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确保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齐头并进。”

县域经济高歌猛进,支撑扶贫长远效应

内乡曾是宛西“经济洼地”,近年来不但创造了扶贫领域的“内乡经验”“内乡奇迹”,而且又推动县域经济步入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脱贫摘帽后,县里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远效应出发,承接发展优势,全方位推进县域经济上台阶,去年乃至今年前8个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走在了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轨道上。

“前几年在内乡,县里的发展目标是推动一批企业实现年产值超千万元,而近年来,县里提出的目标是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并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在脱贫攻坚中,内乡树立起了“跳起来摘桃子”的发展理念,拉高了发展标杆。

目前,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4家,税收贡献超千万元的企业达25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家。牧原集团去年实现营收202亿元、净利润63亿多元,今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利润110亿元,拉动其上游供应链快速膨胀。全市30强民营企业中,内乡占5家。全县已有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7家,全市入选全省的33家上市后备企业中,内乡占7家。

内乡经济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力。据统计,去年,内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70亿元,增长23.1%,增速居所在市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8亿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今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逆市上扬,居全市前列。

县域经济显著增强,扶贫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不断增强,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支撑了扶贫的长远效应。

贫困户成新时代产业工人,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

“实体项目多,产业就兴旺,就业岗位就多,有劳力的贫困户增收就多了一些保障。“

今年春节过后,县内的牧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面向全县增加2万名招工计划,这一消息,无疑给疫情中封闭在家的广大群众吃了定心丸。

牧原是一家生猪集约化养殖规模全国第一的大型企业,带动就业能力超强,长期以来,他们招工的大门一直敞开,特别是对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的招聘更是一路绿灯,为此,企业还专门增设了不少的公益岗位。

余关镇黄楝村贫困户王廷会身体有病、妻子智障、女儿上小学,村党支部介绍他到家门口的牧原17场就业从事公益性工作,一年收入2万多元。“不说别的收入,就在牧原这工资,俺也不会再回到贫困的路上了。”王廷会很珍惜自己这份工作和收入,他说,脱贫摘帽只是“解决温饱”,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才是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

湍东镇董堂村贫困户董景彦出车祸落下残疾,父母年迈多病,孩子又小,曾对生活失去信心。如今,他不但享受到“5+”模式的收益,而且还在家门口的牧原养殖场就业,年收入5万多元。如今的董景彦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脱贫摘帽,让我受到了尊重,我要和大伙一起奔小康,早日把女儿培养成国家有用人才。”

脱贫摘帽后,县里把就业增收看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支持牧原、飞龙、仙鹤、东福等一批企业全力扩张,拉长产业链,组织有劳力的贫困户边就业、边培训,致力把贫困户劳力培养成产业工人。目前,仅牧原一家企业,就带动全县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50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5万元。

多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涌现,贫困户参与其中增收稳定

内乡县携手县内牧原集团在脱贫攻坚中创造的“5+”扶贫模式,已走向全国。模式通过农民合作社把贫困户嵌入优势企业的优势产业之中,获得稳定增收,彰显出合作社巨大的组织融合力量。

该县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以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建立完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其中,确保稳定增收。目前,全县拥有各类经济合作形式的组织或实体2196家。

内乡是药用菊花的故乡。岞岖乡的菊花专业合作社不但传承弘扬了菊文化,而且做成了菊花扶贫产业。目前这里已建起菊花生产基地万余亩,菊花茶也应运而生,不但带动周边农民和贫困户融入其中,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而且使内乡城乡一年四季菊飘香,“郦邑贡菊”品牌走向全国、获得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家庭农场,能人领办,造福农民。师刚镇曹营村丹水源种植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组织安排12个贫困户18名劳力常年务工,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

全县融入扶贫的家庭农场近400家,吸引4100多个贫困劳力从事种植劳动而稳定增收。

扶贫车间,堪称“大爱车间”,是该县组织县内骨干龙头企业规划创办在贫困村内的小加工、小包装等实体企业。全县累计投资建起的近百个扶贫车间在脱贫摘帽后管理更加完善、经营更加灵活、产品更加丰富,满足了不少老弱病残贫困户的就业需求,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在各种合作经济中,内乡县农村经济合作社无疑是最给力的。它面向长远,增加的是集体经济收入,涵养的却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支柱产业和公益事业。

结合牧原,探索9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的新方法。各村合作社整合资源,并在县财政的支持下参股牧原,与牧原建立紧密的产业融合关系,确保村合作社每年都有不低于10万元的净收入。

目前,全县贫困村已获得利润收入2100多万元。这些村已把合作社收入投入到村里的扶贫产业和公益事业建设之中,绘就绿水青山幸福底色。

创新扶持“四小”家庭项目,贫困户眼前效应立竿见影

“你可别小看俺这50多棵(果)树,只要冬春管理得好,夏天就能收入1万多(元)。”正在自己的果园里摘着黑李的余关镇黄楝村脱贫摘帽户王廷会和记者拉呱,布满沧桑的老脸充满自信。

王廷会利用在牧原养殖场的就业收入加大了对黑李的投入,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如今,一家三口尽管妻子智障、女儿上小学、自己身体也不好,但就业收入、合作社收入,加上果树和地租收入等,一年至少在4万元以上。

内乡气候独特,适宜生产各类林果产品。县里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场地、信息、市场综合服务,扶持发展像王廷会一样由贫困户经营或参与的小种植有近2600户,加上小养殖、小加工、小服务,“四小”家庭式项目共有3300多个。

“四小”项目不但带动大批贫困户增收,而且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2019年全县改培核桃2000亩,培育苗木花卉3000亩,新增小杂果3000亩、发展郦邑贡菊2300亩、香菇1200万袋、草腐菌9.5万平方米。农户养殖越来越多,全县新发展大白山羊、鸡、鸭、兔等各类小型养殖户5200多家。从事花生、面粉、红薯、水果等土特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的贫困户有1000多家。

余关镇子育村脱贫摘帽户王书敏利用在合作社挣的钱买了8只羊饲养繁殖,一年卖羊的收入就有10000多元。

内乡还坚持以“三带五联”活动为抓手、“四助”扶贫模式为补充,保障脱贫摘帽户精神不滑坡、力量不减弱、困难有人帮、早日致富奔小康。

龙头企业强势崛起,县域发展底气十足

在脱贫攻坚开始的时候,基层不乏人担心,扶贫可能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但内乡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完全可以与县域经济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内乡已全面跃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方阵,龙头企业强势崛起。仅牧原,就强势拉动一批如寅兴、恒辉、和信、润原等产值超亿元并迈入高速发展轨道的企业,新带动近2000家供应链企业注册落户内乡,一个百亿级的农牧装备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随着内乡区域金融环境不断改善、金融实力的显著增强,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做大做强,内乡持续打造的能源供给、仓储物流、金融生态、政务服务“四大比较优势”已开始全面显现,强劲发力内乡释放出巨大能量。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内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产复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一批新建的大个头项目进展迅速。仅围绕牧原集团,就重点推进了投资20亿元的牧原食品城、投资35亿元的牧原智慧物流园、投资50亿元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牧原综合体项目,将从养殖端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建设农牧装备产业集群以及肉食品加工及配套产业集群,使内乡成为全国现代猪业第一县。

“我们将坚持正确处理抓扶贫与促发展的关系,既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又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供应链金融撬动项目经济,确保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带给百姓成色更足的获得感。”内乡县长杨曙光信心满满。(人民网河南频道)


责任编辑:刘予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