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直之窗

南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样本之二:探索内乡模式 迁出美好生活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0-10-19 17:06:29   来源:南阳日报

核心提示:地处伏牛山南麓的内乡县,地貌特征“七山二水一分田”,曾经是国家秦巴山片区特困县。深山区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很难就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这些地区贫困群众拔除穷根的关键。近年来,内乡县在脱贫攻坚“内乡经验”被全国推广的基础上,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又走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发展的“内乡模式”。

秋高气爽,记者来到内乡县的马山口镇、七里坪乡、余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倾听脱贫户们脱贫路上的幸福故事。359b3080a6e04321accb8a1682c7bc80

搬出穷山窝 6875人迁出美好生活

行走在内乡县马山口镇幸福社区、七里坪乡思源社区、余关镇子育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别墅,社区不同景致也不同;干净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社区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文化墙标语催人奋进;一盏盏拥有现代气息的太阳能路灯巍然矗立;居民家门口、文化广场、小超市、洗浴中心和公厕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社区还紧邻卫生室、学校、产业扶贫创业园区,群众在这里生活、工作都很方便。如果不是有人介绍,难以想象,这些就是内乡县政府为辖区2150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打造的幸福家园。

在余关镇子育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说,村民张定林只有一个女儿。1996年,张定林的女儿产后大出血,因交通不便,在抬下山送往医院的路上离世,留下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老两口与外孙女相依为命。除了种地,家中没有其他收入,张定林家70年代建起的3间土坯房一住就是45年,一到下雨天,往往是外面不断线,里面扯成串。张定林家被精准识别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2016年子育村启动易地搬迁工作,建成了漂亮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王建伟找到张定林,动员他搬迁时,张定林说:“人家有儿有女的都住不上这漂亮房子,我这无儿无女的,虽然政府给我盖新房子住,可我搬去以后咋生活?”直到村“两委”为他讲明白了包括易地搬迁、务工在内的扶贫办法,张定林这才半信半疑搬到山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像张定林一样,内乡县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户原来居住在山高谷深的边远山区,人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果不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脱贫难度特别大。自2016年以来,内乡县在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时候,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靠近公路、靠近旅游沿线、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基地作为选址硬性指标,为即将搬迁过来的贫困群众提供最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换一个地方,而是配套设施更为完善,居住环境更好,群众的幸福感更强,这样的地方才能真正地“留住人”。内乡县高标准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配套规划建设新村道路、集中供水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游园广场,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阵地。同时采取企业捐赠与政府出资修缮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搬迁户家具配套问题,使搬迁点服务标准实现“七有”,即有一个管理机构、有1-3名服务人员(优先选择贫困户)、有一个就业门路、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套生活设施、有一个公共浴池、有一个小菜园,确保了搬迁贫困户拎包即能入住,来了就能生活。同时着力解决安置点上学、就医等问题,让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搬到了新家,政府还帮忙找到了挣钱门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张定林在新家大门口贴上了大红对联:“天高山高难超党恩高,爹亲娘亲怎比组织亲。”曾经破败的土房子,永远地留存在了子育村民俗博物馆的照片里。

2016年至2019年,内乡县利用三年时间,高质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1个,实现了21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875人搬迁入住安置房,开启了新生活。

家门口就业 产业扶贫圆了致富梦

在马山口镇幸福社区参观时,记者遇到了刚从家中出来,准备去与家只有一路之隔的电子厂上班的李占胜。

“老李,你现在整个人看上去精神多了,刚搬来那会儿看把你愁的,现在不愁了吧!”陪同记者一起到社区的马山口镇副镇长张俊兴见到李占胜便打招呼。

李占胜今年49岁,2017年12月搬到幸福社区。他家的情况社区的人都知道,甚至马山口镇政府机关的同志都知道。李占胜原本家住内乡县马山口镇白庙村,属于深山区,没有一块儿像样的耕地可种。本村没有学校,两个孩子要走七八里山路去邻村上学。家中有6口人,父亲患高血压、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脑溢血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母亲腰脊椎骨断裂,卧床不起,就是去镇上看病也要跑20多里山路。自从妻子患病后,李占胜无法再外出打工,没有了收入,家中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2016年,经申报、评议、公示,李占胜家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

2017年,村里、镇里领导找到他,安排他到易地扶贫搬迁点生活。

“住得好有啥用?挣不来钱日子照样还是过不下去。”当时李占胜心有顾虑。针对他的疑虑,村里、镇里领导跟他解释,新居住地交通便利,医院、学校都近,他的妻子看病、孩子上学都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只要勤劳肯干,离新居一路之隔的地方有扶贫车间,社区可以介绍他去务工,忙工作的同时也不耽误照顾家中病人。

就这样,李占胜从深山搬了出来。由于勤劳肯干,他在社区谋得一个公益岗,另外,社区还介绍他到附近广峰电子有限公司上班,在五金配件车间做冲压工。

“现在住的地方有150平方米,是政府给的,社区还有图书室、浴室、小超市,政府还帮忙找工作,所以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李占胜告诉记者。

由于积极上进,李占胜还向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目前,李占胜通过自己的努力,年收入4万余元,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已经找到工作,幸福的生活已经在向他招手。

像李占胜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居乐业一直是他们向往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解决住的问题,还得让他们囊中“不羞涩”。近年来,内乡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严格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总体要求,让搬迁户真正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

在脱贫攻坚战中,内乡县创新“党委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5+”产业扶贫模式,推进养殖产业和光伏产业增收;搬迁户年均可实现6200元的稳定收入,拿到分红后,根据自身家庭实际发展了林果种植、牛羊养殖及食用菌加工等产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在转移就业方面,企业和社区设立保洁、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安排搬迁群众318人就业。同时内乡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仙鹤纸业、天曼制衣等扶贫车间16个,周边企业有57个,吸纳搬迁劳动力320人务工,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建成特色产业项目52个,1573人受益;培训搬迁人员2101人,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1908人。目前,内乡县扶贫产业蓬勃发展,动力十足,带贫成效明显,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达100%,搬迁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在“5+”扶贫模式的带动下,内乡县已实现搬迁贫困群众6612人脱贫,脱贫率达到96.17%。“5+”扶贫模式已被推广到全国13个省59个县。

“三带”+“五联” 贫困群众携手奔小康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内生动力,是引领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

在内乡县七里坪乡思源社区采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在参加月季种植技术培训的刘占立。

“他现在可是思源社区的致富能人,勤学又善于钻研,目前是联户组组长。”说起刘占立,七里坪乡副乡长薛俊明夸个不停。

刘占立今年50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本住在七里坪乡后坪村周洼组。刘占立家是因病致贫。他的姐姐在1岁的时候得了脑膜炎造成终身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刘占立是父母的第二个孩子,却在14岁那年股骨头坏死,为给他治病,雪上加霜,他家更穷了。也是因为家里穷,还连累了弟弟中途辍学。刘占立27岁才结婚,他和前妻育有一个女儿,那时候他们住的地方地势较低,每逢下雨,都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整天担心房子会塌。家里太穷,妻子最终离家出走了。但是刘占立不愿向生活屈服,别人能干的,身体残疾的他也坚持着干,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穷苦的家庭,2011年10月,刘占立的母亲又因车祸致残。

在生活无助之时,2016年,刘占立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底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举家搬到思源社区的新家。当年,内乡县开展了“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三带”即党员干部带、社会能人带、致富能手带,“五联”即联学、联帮、联保、联争、联创。在全县所有农村,五户为一组,组建联户组,建立“村党支部—村民小组—联户组—农户”四级工作网络,动员组织群众互相帮助、互相鞭策、互相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合力脱贫攻坚,实现邻里和谐、乡村文明。作为贫困群众,刘占立成了一名联户组成员。

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扶贫干部帮刘占立寻找资金,找专家传授技术,让他发展香菇和树状月季产业。从开始时种植四五千袋香菇,到如今香菇、月季一起种植。刘占立给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今年行情可以,香菇和树状月季两项他家年收入20万元。

由于干活踏实有闯劲,刘占立被选为联户组长。在政府的帮助下,自家稳定脱贫,刘占立觉得他也应该为党和政府分忧,他决定带着社区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家致富,鼓励大家一起发展香菇和树状月季产业。从刚开始的1户,到现在的11户,刘占立联户组的成员越来越多,他给大家当技术指导,帮助日常管理,大家有稳定的收入,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目前,在内乡,全县16个乡镇288个行政村共成立联户组25493个,覆盖128661户、514035人,有效推动了“三带五联”在全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以争当“最美户”为激励,通过“讲评晒”“红黄黑”授旗和举办“扶志堂”、开办“爱心超市”等形式,激发贫困户荣辱意识,“躺在政策温床上等救济”的贫困户越来越少,打起精神比致富已逐渐成为内乡广大农村的一种新时尚。

行走在内乡县的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更重要的是贫困群众有事做,他们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勤劳的双手,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大家精神头一天天高起来,“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一幅新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Neixiang_liuyu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