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内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16-12-26 22:55   来源:内乡县政府

 

 

 

内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二〇一六年


  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战略研判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成就 1

第二章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

第一节 宏观环境 6

第二节 阶段特征 6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7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9

第五节 战略研判 10

第二篇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11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二章 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 打造开创未来新引擎 16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创”先进县建设 16

第二节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18

第三节 加快推进县域电商发展示范县建设 18

第四节 持续推进区域性教育高地建设 20

第五节 强力推进区域性高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21

第六节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22

第七节 大力推进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 23

第八节 乘势推进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建设 24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24

第一章 构建质量效益型工业新体系 24

第一节 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升级工程 25

第二节 做大做强百亿优势产业集群 27

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8

第四节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29

第二章 推动服务业跨跃式发展 32

第一节 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 32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3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 36

第四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39

第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40

第一节 培育现代农业集群 40

第二节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43

第三节 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44

第四篇 构筑现代城乡新格局 46

第一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46

第二章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47

第三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9

第一节 最大限度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49

第二节 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 49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 50

第四章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51

第一节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51

第二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51

第三节 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52

第五篇 打造基础要素供给新优势 54

第一章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54

第二章 建设现代能源支撑系统 56

第三章 建设现代水利支撑系统 58

第四章 建设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61

第五章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62

第六篇 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63

第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 63

第一节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63

第二节 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63

第三节 做好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65

第二章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 66

第一节 实施蓝天工程 66

第二节 实施碧水工程 67

第三节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67

第四节 实施环境风险防控工程 68

第三章 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69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9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0

第三节 积极推进低碳发展 71

第七篇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71

第一章 打好脱贫攻坚战 71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71

第二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73

第二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73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73

第二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74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75

第一节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75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76

第三节 持续完善继续教育 76

第四章 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77

第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8

第六章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80

第八篇 释放改革开放新动能 82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82

第一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82

第二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82

第三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83

第四节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84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84

第二章 全方位扩大开放 85

第一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5

第二节 打造区域开放高地 86

第三节 加强京宛合作与交流 86

第九篇 强化保障措施 88

第一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88

第二章 推进民主建设 89

第三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90

第四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91

第五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92

第六章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93

第七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95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战略研判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内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顺利完成 了“十二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7.9亿元,年均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8亿元,年均增长18.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27、201.6和86亿元,“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20.85%、15.14%、14.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186.2元、10442.3元,较“十一五”末增加了68.8%和100.9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产业转型发展亮点纷呈。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底,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8.4:46.7:24.9优化为23.9:41.6:34.5。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迅猛,全县形成了以飞龙汽配、牧原食品、鹏翔科技、晋城陶瓷、东福印务等为龙头的机械电子、新型建材、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印刷包装、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预计到“十二五”末,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税收4亿元,从业人员2.8万人,有望晋级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特色主导工业对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产业产值占产业集聚区的72%以上,竞争力持续提升。服务业发展提速,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与“特色商业区”建设同步推进,传统商贸物流项目与新兴电商业态竞相发展;农业保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业产业化建设持续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扶贫开发取得骄人成绩。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城镇建设品位进一步提升,绿化、亮化工程、畅通工程、美化工程顺利实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交通秩序不断好转,环卫设施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县城集聚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马山、赤眉、夏馆、灌涨、师岗等重点集镇特色日益突出,活力日益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宁西铁路复线已经建成通车,蒙华铁路已开工建设,内(乡)邓(州)高速公路即将投运,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国道312线“二改一”、省道248线和332线全线改建工程顺利实施,五里堡汽车站的建成以及我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通县级城市公交,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实现了新突破,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作为南阳市唯一一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4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的评估验收。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提升,新建了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职业学校总数达到4所,职业教育迈上了新台阶。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基层群众就医环境显著改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阵地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社会免费开放,以内乡县衙、宝天曼、宝天曼峡谷漂流、云露山等为代表的景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投融资体制、“营改增”、医药卫生体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户籍制度、事业单位分类、公交体制等改革积极推进,体制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深化,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一大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内乡,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京宛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一批合作交流项目顺利实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区域、行业的节能减排,建成了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节能重点工程。相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汇水区、产业集聚区、北部山区的相关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通过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使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严格环境执法,加大惩治力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增大节能减排投入,建成了一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内乡经济社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大项目建设成效突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正在迈入工业化加速期、城镇化全面推进期、小康社会建设关键期的历史新征程。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亟待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还不适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专栏“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年

完成

2015年目标

2014年实际数

2015年预期

指标完成情况

1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100.3

146.6

135.83

147.9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16839

----

18640

20590

 

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82

6.89

6.15

7.27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6.35

201.5

168.21

201.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2.82

84.78

75.65

86

 

6

经济结构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4.9

----

30.1

34.5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19.8

----

27.5

21.7

 

9

城镇化率(%)

28.52

----

34.94

38.5

 

10

研究及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0.03

----

0.42

0.66

 

11

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公顷)

60305

56170

60320

56170

 

13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49300

49300

49300

49300

 

1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0.3147

----

0.2682

0.2629

 

15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0.2181

控制在0.2181以内

0.2181(含生活源)

0.2181

 

16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1.3343

控制在1.1725以内

1.1859(含生活源)

0.479

 

17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

85

85

 

18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90

90

 

19

森林覆盖率(%)

56.1

60.1

59.5

60.1

 

20

开放型经济

出口总值(亿美元)

0.0597

----

0.47642

0.4670

 

21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1171

----

0.3111

0.3427

 

22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732

23100

21730

23186.2

 

2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196

10323.5

9385

10442.3

 

24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1.27

0.46

0.8325

0.69

 

25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

1.0766

0.55

0.9243

0.875

 

26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0

94

92

95

 

27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60

75

70

75

 

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

94.5

----

99.9

99.9

 

第二章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调整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未变,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新一轮科学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多种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性在增加。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河南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阶段。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必须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奋力做到增速换挡提质量,动力转换增活力,结构调整上水平,改善民生促和谐。

第二节 阶段特征

内乡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赶超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全国一样,内乡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内乡具备后发赶超的条件和可能。

综合优势的转化释放期。面临宏观政策取向利好、市场预期利好、自身发展条件利好的有利形势,特别是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不断完善,重大平台加快构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红利、改革红利、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将集中释放,支撑发展的条件将越来越充分,促进发展的动力将越来越强劲。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提升期。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特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8.5 %,低于全省7.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6.27个百分点,发展任务繁重,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期。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既需要加大力度从内部推动,也迫切需要通过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服务开放,以开放调动和盘活所有发展要素,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升级跨越的转型关键期。我县正处于从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增长的压力持续加大,受宏观形势、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将适度放缓,并转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创新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战期。“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冲刺的关键期,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统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强化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将是新时期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

从发展机遇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国内外产业重构和深度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加速,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这为我县发挥后发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统筹四大板块区域发展,国内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我县可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再造开放型经济新红利。

我省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国家和我省在改善民生、公共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综合资利用、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我县在新兴产业培育、设施农业发展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继续享受或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新机遇。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落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地打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环保领域的投资巨大,多方面推进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篱,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特别是对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的内乡来说,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推进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资本和劳动力,将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小入贫富差距,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带来新消费增长点。

“五化”协同发展蕴藏的巨大需求潜力带来的新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推进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将极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将不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强化法治保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挑战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提升面临新挑战。我县工业起步晚,基础差,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工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待根本转变。

区域竞争加剧面临新挑战。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关系由互补为主向互补与竞争替代转变;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的重构竞争加剧,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挤压;国内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地区和内地都在纷纷谋划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内陆地区之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和产业变革在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可能的同时,也存在与发达地区拉大发展差距的风险。

要素资源环境面临新挑战。后备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容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并存; 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很严重,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需充分发挥。

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问题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面临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公共服务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巨大压力。

第五节 战略研判

总体上判断,“十三五”时期既是内乡抢抓机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黄金期,又是迎接挑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把握新形势,发挥自身优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抢抓机遇,遵循规律,加快发展,奋力转型,在发展中促进转型,以转型促进发展,化挑战为机遇,打造内乡经济升级版。

第二篇 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富民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改革创新、开放带动为总动力,实施高端化定位、大项目带动、深层次突破、跨跃式发展战略,以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三化”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开创未来的新引擎,着力加快创新内乡、文明内乡、和谐内乡、绿色内乡、美丽内乡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内乡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原则——坚持转换发展动力的战略导向,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招商引智引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整合自身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全国全省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产学研企联盟和众创空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转型发展原则——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导向,以结构调整促转型,以改革开放促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由一二产业主导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托当地物质资源开发向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借力借势融合发展转变,由单一离散的产品结构向集群化、配套化、基地型新产业体系转变,新兴产业由无中生有向有中做大、大中做强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开放发展原则——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型经济管理新模式,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招商与培植壮大本土企业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绿色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保也是生产力的战略导向,把内乡碧水青山、生物多样性这一独特优势和稀缺资源,作为开放招商的宝贵财富,作为兴业宜居的宝贵财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建设的力度,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

共享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实现富民与强县的统一,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章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内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南阳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或接近南阳平均水平。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工业大县建设快速推进,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进入南阳先进行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南阳领先。区域高效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形成,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初步建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市前列。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教育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以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为目标,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提前两年基本消除现行贫困线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控制在省下达计划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削减,空气和水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蔚然成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7.9

----

9.5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20590

----

9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01.6

----

18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27

----

14.1

预期性

5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0.8

----

13

预期性

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4.5

38

0.7个百分点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1.7

25

0.6个百分点

预期性

8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38.5

45

1.8

预期性

户籍人口(%)

----

35

---

预期性

9

出口总值(亿美元)

0.4670

----

----

预期性

10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3427

-----

----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11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9

1.8

----

预期性

12

科技经费投入强度(%)

0.66

1.0

----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

90%

----

预期性

三、生态文明

14

耕地保有量(公顷)

56170

56170

----

约束性

15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49300

49300

----

约束性

1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0.2629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7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78.7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8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9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0.2181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0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0.479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1

空气质量达标率(%)

其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2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100%

----

约束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10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0.1

62

1.9个百分点

约束性

四、民生福祉

2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

23685

----

10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

10417

----

11

预期性

25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3.9136

0

----

预期性

26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0.6

3.5万人

----

预期性

27

城镇调查失业率(%)

5以下

6.5以下

----

预期性

28

城镇保障性住房(套)

3200

---- 

----

预期性

29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

55

100

----

预期性

3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6

11

----

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省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章 打造开创未来新引擎 

根据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完成预期主要目标,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加强项目谋划,抓住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构建关系全局开创未来的新引擎。

第一节 全力推进“双创”先进县建设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丰富扩大创新的内涵,坚持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重,突出体系、载体、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加快“创新联盟+创新基地+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建设,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体系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十三五”期间新认定6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推进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创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6家,省级研发中心发展到8家以上。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全县万人发明专利达到2件。推进开放式创新,鼓励内乡县企业继续深化与中科院、国家汽车监督检验中心、华东理工学院、郑州大学、南阳理工学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产学研合作,引进智力、借“脑”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开展科技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和竞争力提升。完善激励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国家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等载体,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创业创新成果的推介,促进科学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不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积极吸引孵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构建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加强大众创新创业的宣传引导,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支持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导师队伍等能力建设,形成从创业项目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

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5万人次以上。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引进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研发中心+引进人才+成果转化”等新型引进方式。完善人才流动、培养、考核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第二节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强化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以灌涨镇、马山口镇、师岗镇等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人口分布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城镇之间紧密联系的县域城镇布局结构。坚持“五个一”工程,培育特色,打造亮点,加快道路、绿化、治污、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镇路、电、气、供排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城镇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社区轮诊的工作机制,促进医疗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相衔接的机制,统一社会保障的项目和标准。按照全产业链推进工业、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现代生态要素在城乡间顺畅合理流动。

第三节 加快推进县域电商发展示范县建设

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林业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建立林产品交易诚信体系、林产品和林权交易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培育多层次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网站。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内乡县运营中心暨内乡电商创业孵化园建设,打造国内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集信息流、商品流、数据流、资金流为一体,实现信息的综合、分解、协调、汇集,促进同城电子商务交易的信息交流、市场交流、物流配送、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加快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设,以农村淘宝为平台,引导小微工业企业和传统商贸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在农产品上行、旅游、健康服务、金融领域等方面,与阿里巴巴共同搭建内乡县村两级服务网络,打通信息和物流两个通道,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让内乡的农村长出互联网基因。

积极推进县域电商生态建设。注重主体培育,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营销模式新、带动能力强、发展速度快、市场认可度高的电商企业,争取尽快做大做强;注重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内乡电商创业孵化园、内乡电商产业园,把电商作为招商重点,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到园区发展;注重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生态链,加快构建配送、支付、结算、信息等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快递、仓储等配套服务设施,有效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发展合力;注重模式创新,在运用好现有成熟电商模式,借鉴发达地区电商发展的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内乡电商发展新模式,推动线上与线下结合、上行与下行结合、销售与生产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让内乡产品走出内乡,走向河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第四节 持续推进区域性教育高地建设

以“创建全省教育名县、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增强教育发展活力。重点推动义务教育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高中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促进办学主体和教育投入多元化,积极发展教育基金。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小学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以及保留必要教学点的基本原则,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资源均衡化发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延伸。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服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到202080%以上乡镇达到教育强乡镇标准,城区再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城区投资新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乡镇规划建设1-2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加强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产业工人。2020年县职专规模扩大到3000人以上,把宛梆戏校建设成为兼有体育、艺术专业的戏剧特色学校。

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加强与北师大在教育领域实现深度合作,引进北师大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加强大中专院校与县职业学校合作,积极引导大中专院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推动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企业与高校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打造内乡区域性教育高地。

加大教育治理力度。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扎实开展精细化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和新课改推进等活动,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的法治化、管理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节 强力推进区域性高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依托蒙华、宁西、焦柳等铁路网和沪陕、内邓、二广高速公路网等交通优势,以内乡国家煤炭战略储备项目煤电运一体化为带动,加快区域性能源综合物流仓配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基地和煤炭电子交易结算中心建设,提升内乡在全省乃至国家能源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利用荒坡丘陵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电站,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使内乡成为区域性高效清洁能源基地。

第六节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

依据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充分开发利用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生态林果林和循环经济,叫响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这张王牌名片,基本建成美丽内乡所具有的物质基础、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系统,使内乡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效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生态型服务业,积极探索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生态产业集群。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库区水源地安全为核心,强化西南部林区水源涵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按照水源地的要求,建设循环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强化对水源、土地、生态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突出抓好水、大气、声环境、农村环境治理及自然生态建设,使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为内乡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依托内乡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体系;沟通城乡生态人居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进化;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型人居环境。

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和培育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在全社会树立起爱护环境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发掘人文资源,初步建立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内乡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企业文化、生态社区文化、生态乡村文化等,创建民风素朴、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城乡生态文明。

第七节 大力推进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

充分挖掘和展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融合,赋予新型城镇化亮丽特色,提升县城品位和影响力。坚持旅游与生态、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以加快旅游产品建设、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和加强旅游营销推广为重点,主打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官德文化教育品牌,与周边地区差异发展、特色竞争,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高点定位、高端带动、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第八节 乘势推进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建设

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地位,积极争取,统筹规划铁路、公路等配套支撑综合体系,加快形成高速公路网,提高通县、通乡、通村的公路标准。乘势而上,努力把机遇转化为规划,落实到项目,争取到投资,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大枢纽、大通道、大物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努力实现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同,使内乡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由无序发展向有序整合、由引进消化向自主创新、借交通优势向物流名县转变。实施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农产品与资源型产品物流、智慧物流等工程。建设“园(综合物流园、一级节点)——心(专业物流中心、二级节点)——站(物流服务站、三级节点)”三个层次清晰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一主二心多点”的物流节点空间发展格局。一主:即综合物流园区,为一级节点; 二心:即电商产业园、产业集聚区为二级节点; 多点:即工农业较为发达的重点乡镇和交通节点,为三级节点。加强北斗导航、物流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章 构建质量效益型工业新体系

结合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京宛协作、集群集聚、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主要途径,将资源优势与科技创新充分匹配,大力发展集聚化、集群化、基地化先进制造业,构建质量效益型工业新体系。

第一节 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升级工程

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升级工程,大力建设创新型和品牌型产业集聚区。到“十三五”末,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晋升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完善功能规划布局。按照“一区多园”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机械电子产业园、人造岗石产业园、电商孵化园等区中园协调发展,形成功能明确、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着力推进五规合一,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精准对接。

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施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众创空间、公共技术平台、科技孵化器建设,到“十三五”末产业集聚区建成1个以上综合性创新平台。强化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强化现代物流平台建设,围绕清洁高效能源、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制造业物流服务平台;强化人力资源平台建设,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强化营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投资便利化,营造全面高效、公开透明、富有竞争力的商务环境。

打造高层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创业支持创新,以创新环境促进创业,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中心,加强与科研机构、国内知名高校等机构战略合作,增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应用力度。探索建立“互联网+创业”的众创空间平台。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拓展创业领域,促进跨界融合。

增强创新人才支撑能力。深入实施人才、项目、园区(基地)一体化战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结合优良政务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打造中西部地区县域人才集聚高地。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型高层次创业人才、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集聚效应,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引导企业以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专利)入股、合作经营、利润分成、聘请顾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高端人才。支持企业组织中高级技师技工和设计、研发、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专业大中专院校、纺织服装企业集团定向学习培训。鼓励县职业教育学校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纺织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为企业、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面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支持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增强培训针对性,每年为产业集聚区培训各类技能人员5000人以上。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举办专场招聘。

第二节 做大做强百亿优势产业集群

实施百亿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承接产业转移,强化重点培育,推动同类产品同类企业集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四大百亿元优势产业集群。

清洁高效能源。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清洁高效能源基地。依托蒙华铁路、宁西、焦柳等铁路网和沪陕、内邓、二广高速网,加快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实现煤炭资源洗选、混配、集散等,打造区域性煤炭资源综合物流仓配中心以及煤炭电子交易、结算中心。加快推进内乡煤电运一体化电厂建设,超前谋划建设一批高载能项目和高端煤化工项目,建设国家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基地以及清洁煤炭延长产业链高端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快总规模250MW的光伏电站建设。到“十三五”末,火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MW,清洁高效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机械电子。突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立足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排气系统、隔热密封材料、汽车电子产品等重点方向,依托飞龙公司、国宇密封、鹏翔科技等龙头企业,围绕精密铸造、高精度加工领域,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汽车零部件基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节能环保装备、专业工程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等,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到“十三五”末,机械电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顺应消费升级和绿色安全要求,做大做强肉制品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粮油、果蔬等产业。依托牧原集团等企业,扩大调理肉制品等生产规模,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加快形成与之配套的网络化温控仓储配送体系。结合油料、林果、茶产业、菊花等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发展粮油加工产业,推进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藏运输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果蔬饮料、茶饮料等饮料制造。到“十三五”末,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新型建材。立足区域石材资源优势,推进矿山开发、荒料板材、石材工艺绿色转型。着力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发展人造岗石、新型陶瓷等新型建材产业,加快省级人造石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提升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人造石之都”。配合煤电运一体化电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生产砌块、建筑板材和多功能复合一体化产品。到“十三五”末,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第三节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强化有序转移、链条延伸、技术改造,引导产业组织结构高度集中、细化分工、紧密协作,推动造纸印刷包装、化工及新材料等产业转型升级。

造纸印刷包装。依托仙鹤纸业等,提高企业综合利用和自动控制水平,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积极发展高档文化纸、生活用纸、特种纸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造纸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扩大纸印刷包装等终端产品规模。围绕全县机械电子、食品等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顺应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创意化发展趋势,推进印刷包装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到“十三五”末,造纸印刷包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

化工及新材料。民爆行业依托神威公司,持续推进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优化产品结构。依托华磷化工、农丰肥业等企业,加强与中化集团的合作,扩大复合肥、复混肥、专用肥等生产规模。新材料产业依托乌克化工等企业,积极发展不饱和树脂等产品,促进产业间的循环链接。到“十三五”末,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第四节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突出信息技术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推动作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加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全面推行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重点支持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应用,创新发展工业控制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加快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推动建设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服务,打造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鼓励集聚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贯标试点工作”和国家、省相关创建工作。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

专栏新型工业发展重点工程

清洁高效能源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中誉国信内乡煤炭战略储备基地二期工程项目、内乡煤电运一体化电厂二期工程等。中誉国信内乡煤炭战略储备基地二期工程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约1250余亩;规划建设3000万吨煤炭仓储设施,配套2000万吨煤炭洗配能力,年流通能力达到5000万吨。内乡煤电运一体化电厂二期工程总投资62亿元,规划占地约475余亩,新建2×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内乡县机械电子产业集聚区相关项目引进、鹏翔科技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项目、起重装备制造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南阳朗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套环保设备及配件建设项目、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涡轮增压器壳体加工线项目、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只排气歧管加工生产线项目、废旧轮胎再生产项目、内乡县龙兴机械有限公司年达克罗涂覆5万吨汽车排气管、汽车水泵生产线及电泳漆加工5万吨汽车支架项目、飞龙年产汽车水泵、排气管项目、南阳国宇密封发展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套高性能汽车热屏蔽及汽车高性能安全件生产项目、南鑫钢铁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套专业工程机械设备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内乡县燕山边林果开发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鲜果系列产品加工项目、专用面粉生产线、内乡和议诚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000吨湿香菇及2000吨干香菇出口加工生产项目、内乡县百草苑香菇制品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香菇酱及1000吨干香菇出口加工生产项目、南阳市信粮面业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营养挂面及2万吨仓储建设项目、南阳紫蘑菇食品有限公司香菇果冻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河南晋成陶瓷有限公司高档干压陶瓷砖生产项目、内乡县华兴矿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纳米级碳酸钙建设项目、陶瓷生产项目、禹州联丰陶瓷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陶瓷墙外砖和墙体砖项目、南阳市恒峰矿业有限公司年加工20万套石材工艺品生产项目、内乡县亚泰石材有限公司年加工20000平方米大理石板材项目、南阳英良石业有限公司岗石生产项目、南阳市东福陶艺制品有限公司年产245万件玻璃酒瓶、陶瓷酒瓶等陶制品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传统产业新优势打造工程。实施新材料产业园、内乡县乌克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聚苯硫醚和5万吨二氯苯扩建项目、内乡县华航木易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立方米秸秆人造植物纤维板生产项目、上海全宇生物科技内乡制药有限公司与南阳市天华制药有限公司GMP合并搬迁项目、南阳中亿三博国际环洋镀有限公司年产金属表面处理4913.6万平方米建设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第二章 推动服务业跨跃式发展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服务业发展载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进特色旅游城镇建设,着力打造豫西南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一节 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

充分利用县衙、文庙等旅游资源,结合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利用,围绕打造“一轴、一带、四区、五街”的发展格局,以县衙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为依托,在资源发掘、建筑风格、品牌集聚、业态提升等方面打造亮点,寻求突破。以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业及休闲娱乐业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业、文化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为辅助,建立服务全县、辐射宛西的现代商贸核心区,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到“十三五”末,特色商业区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税收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约3万人。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方向,着力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环境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扩量提质发展,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支撑。

现代物流。突出发展煤炭物流,发挥蒙华铁路、宁西、焦柳等铁路网和沪陕、内邓、二广高速网等交通优势,加快煤炭物流园建设,加快形成具有洗选、混配、加工、配送、电子交易等功能的煤炭专业物流,打造区城性能源综合物流仓配中心和国家煤炭电子交易结算中心。加快交通物流港、邮政物流仓储中心、惠丰农资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拉长物流产业链。建设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网络,形成快捷高效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电子商务。围绕全国电商发展示范县发展目标,在电商创业孵化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内乡县电商产业园,引导更多物流快递企业入驻,打造集内小微企业孵化、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发展平台。加快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设,在山茱萸、菊花等特色名优产品集中区布局建设电子商务村(淘宝村),加快发展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等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积极引进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持续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多层次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网站。到“十三五”末,电子商务交易突破10亿元,建成全省电商示范县,争创全国电商示范县。

专栏“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工程

内乡县电商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内含孵化区、综合办公区、仓储区、物流运输区、商品加工区、员工生活区、综合保障服务区等。

电子商务产业创业孵化园。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使更多内乡产品精包装入驻。

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建大楼30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办公楼一座面积5000平米。

电子商务仓储中心。建设仓储中心,使内乡特色产品集中入驻。

电子商务物转中心。利用物流等方式解决货物流通问题。

研发设计。围绕内乡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研发设计产业。引进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特色工艺品设计产业。支持引进咨询策划、广告营销等公司,加强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产品展示等各产业链环节的整合与协作,服务内乡优势工业和特色服务业。“十三五”期间新创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6家,各级各类技术咨询、评估、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开发等服务机构发展到100家。

金融保险。围绕打造金融高地战略目标,大力引进县外金融机构入驻,“十三五”期间争取设立3家分支机构。加快县农商行改革创新,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促进基金业、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银行、证劵、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资本积极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融资机构。设立科技创新创业种子基金,重点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利用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服务外包。抢抓服务外包发展与转移新趋势,重点发展数据处理、呼叫中心、IT资讯、视频监测、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市场,突破欧美市场,培育全国新兴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争取更多服务外包接发包企业、领军人才落户内乡。

环境服务业。立足绿色化需求,整合区域节能环保产业与技术优势,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业体系。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脱硫脱硝、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治理等主要领域,加快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导化工等行业搭建在线环保安全监测平台。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节能医生”诊断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环境技术、企业环境顾问、环境风险评价与损害评估、环境保险等环境咨询业。

第三节 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

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和新型业态模式,加快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房地产、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等传统支柱服务业改造提升,培育竞争新优势。

文化旅游。发挥内乡丰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优势,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突出做好“一山一衙一漂流”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力争2017年创建成功。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和产品结构,以县衙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心,打造衙署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形成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商贸街区;以宝天曼宝曼湾、七里坪游客服务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化旅游综合服务区;以葛条爬、大龙、万沟农家宾馆集聚区为中心,打造特色化乡村游与农家宾馆服务区。推进旅游智慧化、标准化建设,着力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宣传,创新营销方式,运用互联网+旅游,多方推进旅游洽谈合作,稳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到“十三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0亿元,旅游总收入实现50亿元。

专栏“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山一衙一漂流”创建5A级旅游景区项目。按等级公路标准建设完善高速口至七里坪靳河旅游快速通道公路建设、安防工程、交通标示及道路两侧绿化工作。2、完善灌二公路靳河至七里坪游客中心至宝天曼公路的交通标示。3、设置通往旅游区的专线巴士和公交车。4、葛条爬村路西公路拓宽工作。5、县衙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四星级公厕建设任务等。

宝天曼保护区生态综合开发项目。1、(1)生态景区内旅游步道、护栏、木栈道、星级公厕等;(2)停车场、接待服务区建设;(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3公里道路护坡及护栏;(4)游客服务中心、索道、停车等候区(5)水线提升水坝等与创5A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2、建设旅游快速通道全长28公里,改造升级葛条爬村至宝天曼景区共20公里的景区旅游公路。3、七里坪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大龙旅游接待中心,葛条爬接待中心,二龙山接待中心。4、完善配套服务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工程,对服务区集镇建筑进行生态化风格改造,招商建设100家以上农家宾馆,使总接待能力达到5000张以上。

七星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七星潭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及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七星河堤曼顶水库和蚂蚁沟水库及配套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七星潭5A厕所,七星潭长生谷养生度假区等。

大龙、万沟农家宾馆服务区。完善配套服务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工程,对服务区集镇建筑进行生态化风格改造,招商建设100家以上农家宾馆,使总接待能力达到5000张以上。

南阳云露山二期建设项目。建设云露山瀑布漂流、漂流大坝、步道栈道、红石峡水库大坝、药庙到椴树崖深山公路滑雪场、宝塔书院恢复项目、药王庙宝塔书院索道、度假酒店会议中心、中医养生中心。

内乡县二龙山景区建设项目。1、汉王寨街区,2、柳林豫西特色风情小镇,3、龙腾湾养生渡假区,4、生态停车场5、游客服务中心,6、垃圾和污水处理站,7、旅游环山栈道步道。

二桃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及深开发项目。发挥产业优势,集中种植十万亩以上油桃、薄皮核桃产业基地,配套完善观光公路、采摘园、加工厂及休闲设施。

县衙历史文化街区。县衙周边老城区改造拆迁面积8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933平方米。

乍曲万亩菊花观光及深加工项目。种植万亩以上药用菊及菊花产品加工设施。

商贸流通业。优化县城商业网点布局,进一步加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商业业态创新,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折扣店、工厂店等新型业态,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拓展农村经营网络。鼓励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特色餐饮品牌和“老字号”企业,推动建设一批传统住宿餐饮与生态游憩、演艺娱乐、文化体验融合发展的综合休闲项目。鼓励发展绿色饭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

健康养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内乡县生态资源的特色优势、医药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县综合养老项目建设,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养生保健产业基地。在县城以西至方山公园规划建设健康养老片区,以容纳300个床位的县级养老公寓为龙头,带动社会力量建设标准化的养老机构;在七里坪、板场、夏馆、马山规划建设养老区,支持发展养老项目;各乡镇中心敬老院要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十三五”期间都要达到150张以上床位规模,起到托底作用;同时,各乡镇要建成1所以上比较规范的民间养老机构。推广“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引进建设一批知名医疗品牌专科,支持县属医院对外合作办医。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房地产业。积极培育房地产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园区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激活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扩大营销策划、评估代理、装修装潢等服务业规模,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推动二手房市场加快发展,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第四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着力构建“一心一轴七板块多支点”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头雁引领、群雁比翼、科学布局、互动给力”的“雁阵效应”。“一心”,即一心聚合引领,以建设特色商业区为核心,引领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一轴七板块”,即以湍河为轴的两岸服务产业、县衙历史文化街区、豫西南商贸城、融侨产业园、煤炭物流园、大宝天曼生态旅游区、方山休闲区、教育文化产业园八大服务业组团,板块发展、特色突破、区域联动、功能互补;“多支点”联动,就是以十四个乡镇为支点与县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农业增值最大化、质量保证最大化、效益提升最大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找准供给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形成特色“拳头”产业,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集约节约、生态良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培育现代农业集群

稳定粮食产能,全面建成35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亿公斤以上。重点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基地支撑、龙头带动、产品研发、品牌培育、质量保障,着力打造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观光休闲农业等五大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到2020年,牧原生猪产业化集群要晋级国家级示范性产业集群;菊龙粮油农业产业化集群步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行列;培育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50%以上。

专栏内乡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

粮食生产区:在沿湍河、默河两岸的灌涨、王店、湍东、赵店、大桥等平原乡镇粮食主产区,建设优质粮高产示范区,建设35万亩高标准粮田。

茶叶菊花产业区。按照老茶园恢复改造和新茶园开发建设结合原则,集中连片,整合项目,集聚资金,规模开发,打造两个片区:即以师岗、瓦亭、岞岖、桃溪四个乡镇为重点,以永青山、太山庙水库为核心的西南部万亩优质茶区;以赤眉、余关、赵店三个乡镇为重点,以琴溪湖和麦子山、岱军岭为核心的中部万亩优质茶区。依托北京美科尔公司,力争到2020年完成种植万寿菊5万亩、茶用菊花300亩、食用菊花500亩、观赏菊花(1000个品种以上)10万盆,建设三座菊花初加工厂及一座菊花综合精深加工厂,打造国家顶级的集药、茶、食、观赏、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景观基地。

优势畜牧产业区。以东部的马山、余关、灌涨等乡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生猪养殖;以中部的大桥、王店、湍东等乡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蛋鸡饲养;以西部的师岗、瓦亭、桃溪、乍岖等乡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伏牛白山羊,逐步形成形成“东猪、西羊、中部鸡”的三大养殖业集聚区。

特色油料产业区。以花生、芝麻为重点,以余关、王店、湍东为中心,加快优质油料产业区建设,逐步建成3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

高效蔬菜产业区。在大桥、湍东、赵店、灌涨等乡镇,规划建设温棚蔬菜高效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温棚精细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以牧源公司大型养猪场周边区域为核心,大力推广“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重点建设5000亩高档有机蔬菜基地。

林果业产业区。依托赤眉油桃“全国无公害果品基地”和“赤眉牌”商标,通过加大技术推广和油桃品种改良,形成以赤眉镇为中心,辐射带动赵店、湍东、七里坪、王店等乡镇,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使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核桃基地以山东浩林果业公司为龙头,借鉴外地经验,扩大宣传推介,以余关、赵店、瓦亭、师岗、乍曲、马山等乡镇为重点,在我县西南部浅山区持续发展3万亩,使核桃基地面积发展到13.6万亩,全力维护“双十万”林果基地建设项目,推动内乡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花卉苗木产业区。以“一带三区”(“一带”,就是以沪陕、内邓高速沿线为重点,形成“花卉苗木产业带”;“三区”,即以湍东龙头花卉苗木产业园、马山李井花卉苗木产业园、灌涨刘营魏庄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和马山老庄千亩芙蓉园为重点的“核心区”,以灌涨、湍东、大桥三乡镇为重点的“辐射区”,以赵店、赤眉、王店、马山口等乡镇为主的“带动区”)为布局,基地面积现有的1.3万亩达到3万亩,初步建成千亩以上花卉苗木基地5个,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基地20个,力争实现“基地规模快速膨胀、苗木种类日渐丰富、生产管理逐步规范”的强劲发展态势。

烟叶产业区。重点打造南北两个核心种植片区,中北部片区以余关、王店、赵店三个乡镇为主,西南部片区以师岗、乍曲和瓦亭三个乡镇为主,总体种植规模要稳定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现代烟草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内乡烟叶产业的核心区域。稳控规模、提高水平、注重质量、提高效益,重点抓好基地单元建设,巩固烟叶大县地位。

观光休闲农业区。以内乡县产业基础较好的优质茶叶、核桃、油桃、蔬菜、养殖等特色生态产业为重点,按照北果、中养、南生态的整体部署,着力打造内乡“一线一带两区三园+农家乐”都市生态农业格局,努力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的休闲、观光、生态、高效等综合功能。

第二节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继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规模,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到2020年,全县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2个。全面落实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政策,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争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加快建立覆盖全县的秸秆收储体系,鼓励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方式利用。加强节约型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等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畜--果、畜--粮、畜--菜等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快规范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以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主体经营队伍。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50%左右。加快建立适应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支持农机合作社等经营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建设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监督力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专栏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工程

内乡县35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87500万元,水利、农业、林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推广措施。

内乡县畜牧业生态建设项目。总投资87500万元,包括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生态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粪污治理;畜产品深加工等。

内乡县5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8579万元,建3-5个标准化育苗基地;鲜叶保鲜库9个;成品茶保鲜库9个;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生产线12个;茶产品研发展示中心1个;茶叶社区2个及休闲旅游观光处。

内乡县核桃产业发展项目。按照核桃产业规划,新发展核桃基地5万亩,完善基地综合基础设施,引进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核桃深加工项目。

5万亩万寿菊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北京美科尔公司,争到2020年完成种植万寿菊5万亩、茶用菊花300亩、食用菊花500亩、观赏菊花(1000个品种以上)10万盆,建设三座菊花初加工厂及一座菊花综合精深加工厂,打造国家顶级的集药、茶、食、观赏、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景观基地。

内乡县万亩太阳能温室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新建1200亩高标准冬暖式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大力推广肥药双控技术,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及产品认定认证,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内乡油茶与红粟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依托河南麦田岁月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和河南福禄山实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5万亩高山油茶和红栗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红栗与油茶加工厂各一个;建设红栗文化展览馆、高山油茶文化展览馆、澳洲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山油茶种质资源圃等;建成西部山区生态环保区、水分涵养区和高效经济区。

内乡县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围绕“牧——沼——菜(果)——生态庄园”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建设年产5万吨有机肥生产线5条,以建设温室大棚为主发展现代高效农业1000亩,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庄园1个。

第四篇 构筑现代城乡新格局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优化城镇布局形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第一章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宜居历史文化山水名城”发展定位,聚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两度两力,围绕构建“一主五副多点”的城镇体系,加快县城、中心镇、一般乡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健全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引领,在完成《内乡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完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不断加大规划实施和管控力度,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让规划真正成为城镇发展的蓝图。坚定不移抓好“双违”整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整治水平,促进建设秩序不断好转。

强化县城中心地位。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要素集聚、科级创新、综合服务能力,县城东部以产业集聚区、煤电运一体化项目建设为重点,南部以新高中及其周边区域综合开发为重点,建设为重点,中部以县衙历史文化街区配套工程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重点,西部以山、水、林户外生态休闲、体育、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县城的宜居度、首位度、承载力和辐射力。加快推进老纸厂区域、老化肥厂、橡胶软木厂、老烟草公司、新高中附近等棚户区改造,同步推进城中村集体资产改制、居民身份转换和配套设施完善。到“十三五”末,县城常住人口达到2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加强小城镇建设。以马山口镇、夏馆镇、师岗镇和赤眉镇、灌涨镇等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人口分布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城镇之间紧密联系的县域城镇布局结构。坚持“五个一”工程,培育特色,打造亮点,加快道路、绿化、治污、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二章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紧凑集约、循环节约、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道路网结构,重点推进老城区路网配套改造,做好南部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煤电运一体化园区、电商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湍东产业集聚区等路网配建,逐步建设完善城区“九纵五横”的骨干路网为主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内乡县城引水工程建设,推进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湍东水厂升级改造,新增供水能力2万吨/日。推进湍东和湍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排水达到一级A标准。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系,逐步改造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新城区按分流制一步建设到位,积极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统筹规划建设燃气、供热、电力、通信、环卫等市政设施,逐步探索推进供热设施建设,结合火电厂运营开启城市冬季供热新格局。加快推进师岗、大桥、赵店、赤眉、灌涨、王店、马山、七里坪、板厂、夏馆、余关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日以上新建乡镇垃圾卫生填埋场4座,采用“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模式,推进乡镇垃圾处置。稳步推进乡镇道路、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20年,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6%,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60%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逐步和扩展和完善以湍河生态景观为主轴,以城市综合公园、游园群为多点的绿地建设系统;推进湍河两岸生态公园(新G312国道湍东镇下河村)、黄水河河口方山区域生态景观带建设,新增生态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建设龙岗公园、黄水河公园、五龙公园、郦城公园、生态公园等生态公园,配套完善方山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区道路绿化与亮化工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县城新增公园面积36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3%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达到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因地制宜推进乡镇公园、游园建设。

全面提升县城规划管理水平。强化规划管控,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避免规划随意变更。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推进市民卡工程、智能交通、社区政务微信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转变。

第三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城镇、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

第一节 最大限度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坚持把县城和重点镇作为承接主体,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先解决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城镇就业承载能力。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制定农民进城落户的具体办法,实施产业培育、技术培训、自主创业等措施,实现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转移。抓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有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二节 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

积极强化住房牵动和教育牵动,加速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拓宽住房保障渠道。严格落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努力满足外来人口、大学毕业生、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探索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坚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支持农民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强化教育牵动。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增加城镇学前和义务教育资源,重点加强一体化示范区、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加快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确立分项支付模式,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完善农村配套改革,坚持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人口“转得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得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动供给主体多元化。

第四章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编制实施新农村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遵循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规律,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发展规划编制,调整完善生态布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分类指导,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的要求,分类推进、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全面完成城中村、城市规划区内的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城市化改造,有序推进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庄扶贫搬迁。

第二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村庄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省“三保五化”(保农村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开展农村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 (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主次干道两侧和河道两旁环境干净)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打造农民群众幸福家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工程,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总体思路,有计划分批次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到“十三五”末,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4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在此基础上建成30个美丽宜居典范村。

第三节 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支持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性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个人缴纳资金,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专栏内乡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

内乡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对老纸厂区域、老化肥厂、橡胶软木厂、老烟草公司、新高中附近等十几处棚户区进行升级改造。

内乡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道路路网、煤电运一体化路网、电商产业园路网、物流产业园路网、湍东产业集聚区路网、老城区路网配套,总长60公里。

内乡县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内乡县城引水工程,年引水3000万立方米。建设供水三期、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供水管网、雨污管网、垃圾处理厂等、建设供气、供暖管道5公里。新增供水管道30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日供气、供暖管道各5公里。

内乡县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在师岗、大桥、赵店、赤眉、灌涨、王店、马山、七里坪、板厂、夏馆、余关等乡镇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5万吨,处理水质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设计;在上述11个乡镇设立6个中转站及5个垃圾填埋场,同时配套相应的处理设施。

内乡县内河综合治理及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螺蛳河、牡珠沟河、黄水河段治理、默河桥至大谢岗防护林、黄水河两侧防护林、默河防护林带、黄水河护坡绿化等生态防护,新增生态林地面积410万平方米。

内乡县生态公园、游园建设工程。建设龙岗公园、黄水河公园、五龙公园、郦城公园、生态公园等生态公园,新增公园面积360万平方米。

内乡县城区道路绿化及亮化工程。对新建道路进行景观性绿化和亮化,对老城区道路进行亮化改造。

内乡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公里。

内乡县保障性安居房建设工程。建设安居房、公共租赁房1500套。

第五篇 打造基础要素供给新优势

围绕区域现代物流枢纽和清洁高效能源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及互联互通,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第一章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统筹铁路、公路、通用航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积极做好宁西铁路复线和蒙华铁路建设服务工作,配合做好合肥至西安高铁内乡段的前期工作。围绕“九纵十二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实现国省干线公路覆盖所有建制乡镇、县乡公路覆盖所有行政村、其他农村公路覆盖所有自然村“三个全覆盖”,推进客运站建设,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奋力冲刺河南省山区公路大县、交通强县目标。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以满足航空游览、飞机播种、森林救火、防灾防疫、飞行员培训等需求。

栏:内乡县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武(陟)西(峡)高速嵩县白河镇—内乡宝天曼—内乡县城旅游快速通道项目。全长93公里,拟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

新增国道G241线(原S249线)内乡五里堡至大桥段改建工程。路线全长29.256公里(其中利用现有原省道S332线12.19公里,新建路段长17.066公里),为二级公路标准。

省道S331线内乡灵山至内邓高速师岗出口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12.193公里(其中:邓州境2.3公里,内乡境9.893公里),为一级公路。

省道S330线王村至内乡清凉庙改建工程(内乡境)。路线全长约36公里,为二级公路;王店至灌涨段路面宽为9米,路基宽12米;余下路段路基宽23米,路面宽15米。

省道S329线镇平G207线至内乡赤眉改建工程(内乡境)。路线全长约25公里,为二级公路。

省道S328线南召内乡县界至七里坪花园段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约18.74公里,为二级公路。

省道S243线嵩县内乡分水岭至内乡夏馆宝天曼葛条爬段、葛条爬至复馆路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为二级公路。

省道S243线内乡夏馆宝天曼至七里坪花园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项路线全长约20.5公里,为二级公路;路面宽7米。

运输场站。建设客运南站(三级站)及赤眉、夏馆、虎巴嘴、宝天曼等4座乡镇三级客运站,在国省干线公路、主要县乡公路等位置规划建设50个港湾站和100个招呼站,实现班车通村率100%。规划建设五里堡汽车维修城,增设宝天曼旅游服务区。增设师岗等6个养护道班。规划建设大桥等4个路政管理站。

内乡灵山机场至内邓高速师岗出口快速通道项目。全长14.083公里,利用老路改建8.029公里,改线新建6.054公里。其中内乡境12.113公里(利用老路改建7.853公里,新建4.260公里)。

内乡通用机场。项目占地约500亩,初步选址位于内乡县中部王店镇附近。主要从事航空游览、飞机播种、森林救火、防灾防疫、飞行员培训等,可满足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等通航飞机使用要求。

第二章 建设现代能源支撑系统

适应能源革命的要求,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建设煤电高效清洁发电基地、煤炭清洁化利用基地、清洁能源物流仓储基地和煤炭电子交易结算中心,十三五前期规划项目总投资236.8亿元,布伦特原油60美元/桶价格体系下,可实现销售收入256.9亿元,利税79.9亿元(含消费税),利润36.8亿元。后期规划项目总投资824.6亿元,布伦特原油60美元/桶价格体系下,可实现销售收入1024.9亿元,利税207.9亿元(含消费税),利润123.3亿元。进一步提高管道天然气的覆盖面。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屋顶等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农业大棚风光互补等光伏电站,探索利用废弃矿山及其他闲置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建设地面光伏电站。实施现代化电网改造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一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增容改造35千伏变电站6座,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

专栏内乡县现代能源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煤电高效清洁发电基地。充分利用南阳的地理、交通、土地、水资源等优势,将内乡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国投电力,将南阳打造成豫南最重要的火电基地,除可满足豫南电网电力缺口外,还可对河南省及华中电网提供电源支撑。国投华中内乡煤电运一体化电厂工程规划规模为8x1000MW,一期启动规模为2x1000MW,计划2017年初建成投产。

煤炭清洁化利用基地。依托河南龙成集团,建设50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项目,打造国家级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基地,一期启动规模为2000万吨/年,并配套建设22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和10亿方/年LNG装置,争取“十三五”前期建成投产。

清洁能源物流仓储基地和煤炭电子交易、结算中心。依托中誉国信内乡煤炭战略储备基地打造国家级煤炭物流园区和煤炭交易中心,规划煤炭总吞吐量1亿吨/年,分两期建设,一期为5000万吨/年。

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设四座光伏电站,分别位于内乡县瓦亭镇、马山镇、乍曲乡,总规模为250MW,采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作为电能转换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送至电网。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十三五”期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180MVA,220千伏线路13.3千米;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200MVA,新建110千伏线路40.5千米;新建35千伏变电站10座,新增变电容量10MVA,新建或改造35千伏线路83.28千米;新建或改造10千伏台区47个,容量10.5 MVA;新建或改造10千伏线路174.22千米,新建或改造400伏线路128.5千米。

第三章 建设现代水利支撑系统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快推进北湾 (宝天湖)、老龙潭水库2座中型水库以及岗庙娅、黄靳、杏树坪、红石峡4座小型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生水利,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搞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等建设。抓好丹江口水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丹江口水库汇水区清洁型小流域等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全面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专栏内乡县和谐水利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一)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共6项,总投资16.52亿元。

1、新建水库工程。新建2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其中:北湾水库(宝天湖水库,中型)总库容4031万立方米;老龙潭水库(中型)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杏树坪水库(小型)总库容340万立方米;红石峡水库(小型)总库容150万立方米;岗庙垭水库总库容90万立方米;黄靳水库总库容80万立方米。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丰收水库、曹营水库等12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其中 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段。20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治理及河道除涝工程,涉及13个工程。

4、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山洪沟14条,涉及马山、余关等8个乡(镇)52个山洪危险村,总投资1.32亿元。

5、抗旱应急及水源工程。涉及4个工程,总投资2.747亿元。包括机电井工程、塘坝工程、提灌站工程及水窖工程。

6、防洪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涉及2个工程,总投资2492万元。一是抗旱减灾非工程体系建设,二是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防御项目。

(二)水资源开发和水资源保护建设。共5项,总投资5.77亿元。

1、城镇及工业节水工程4个,总投资2500万元。包括河南仙鹤特种纸业有限公司节水改造项目、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节水改造项目、内乡县医院节水改造项目、内乡县一中节水改造项目。

2、调蓄工程。在全县15个乡镇新建塘坝414座,改建塘坝49座,新建水窖330座。

3、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共涉及8个工程,包括:湍河、默河、黄水河、红堰河、牧珠沟河、螺狮河、长城河、刁河8处企业及城区生活排污整治工程。

4、 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工程。新建6处工程。

5、水源地保护项目。新建5处工程。

(三)农村水利建设。共4项,总投资7.59亿元。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县15个乡镇98个行政村和3个新型农村社区14.158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2、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包括2个项目,总投资1.381亿元。其中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高效节水面积7.5万亩。第九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在灌涨镇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在马山口镇庵北水库灌区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

3、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包括2个项目,总投资9450万元。其中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恢复有效灌溉面积2.9万亩。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

4、新建配套小型灌区工程。包括2个项目,总投资4.57亿元。其中小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灌溉面积7.49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7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06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6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88万亩。井灌工程新增灌溉面积 7.075万亩, 恢复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7.07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8万亩。

(四)水利工程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共2项,总投资4115万元。

1、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建设项目。恢复灌溉面积1.23万亩,配套灌溉设施;改善7392人饮水安全;新修交通道路48.3千米。

2、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建设项目。恢复灌溉面积 0.32万亩,配套灌溉设施;改善12717人饮水安全;新修交通道路 26.76 千米。

(五)农村水电建设项目。新建3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920KW,共投资6600万元。

1、北湾电站。位于七里坪乡二道河村,装机容量3000kw。

2、雲露湖一级电站。位于马山口镇杜洛庄村,装机容量600kw。

3、雲露湖二级电站。位于马山口镇石庙村,装机容量320kw。

(六)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地项目

新建23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年供水量1705万立方米,解决城区和15个城镇21.55万人的应急用水问题。

(七)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内乡县城引水工程。

从南水北调干渠邓州赵集3号彭家口门引水至湍东水厂,年引水3000万立方米。

(八)行业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地表水水监测系统建设,新建地表水监测站 15 处,地下水观测站32处。

第四章 建设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深化网络应用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实施电信提升工程,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到2020年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主要公共场所WLAN(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实施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宽带乡村等重大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基本形成“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加快社会保障、卫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链。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与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对区域内存量土地进行摸底排查,特别是早期建设的与集聚区主导产业无关联的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进行拉网式调查,全面清查区内闲置和低效能利用存量土地,建立存量土地档案,摸清现状,分清类别,采用“退低进高”、无偿收回、关停并转、“腾笼换鸟”等方式整合利用闲置土地,为优势项目腾出空间;鼓励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对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满足国家标准、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允许容积率适当突破原有标准,通过适当减少绿地、压缩辅助设施用地、厂房加层改造等途径提高土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企业向集聚区搬迁改造。坚持产业集聚发展,鼓励“腾笼”企业向集聚区搬迁,并优先安排用地。对搬迁企业新购置技术设备的,优先享受技术改造优惠政策;异地搬迁改造腾出的用地空间和排污指标,可按一定比例对企业给予奖励。利用土地占补平衡政策,通过“三项整治”,增加耕地面积,盘活建设用地存量。

第六篇 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境界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优先导向,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内乡。

第一章 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做好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相关要求,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将辖区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纳入红线管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汇水区生态功能区、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生态功能区、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节 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着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实施山区生态林、生态廊道、村镇和环城林带、生态公益林等等重点林业工程,实现林业新常态下森林资源面积、林木蓄积量持续“双增”。到“十三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00万立方米,达到420万立方米。

专栏:“十三五内乡县林业建设重点工程

山区生态林工程。一是北部山区生态林营造区。以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和中幼林抚育为重点,完成长防林、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林业生态省生态造林造林2万亩,中央财政补贴和省级项目中幼林抚育35万亩。二是西南部山地石漠化治理绿化区。以石漠化山地绿化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为重点,启动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争取完成石漠化治理3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三是浅山丘陵林果基地培育示范区。以核桃、油桃发展和培育提升为重点,新发展3万亩(核桃2万亩,油桃、李等1万亩),品种改良提升5万亩,建成十万亩核桃基地和十万亩以油桃为主的特色干鲜果基地。四是中部通道绿化和示范村。以提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绿化水平和培育绿化示范村镇为重点,巩固提升通道绿化成果,全面完成县、乡两级道路绿化,95%以上的乡村道路和村庄得到绿化,80%的乡镇建成绿化模范乡镇,形成路为网、村为点、镇为面的网、点、面相结合绿化格局。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对北部山区和西南部生态脆弱区,突出生态林保护和管理,要切实抓好“十二五”期间的60.4万亩国家级、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十三五”期间,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的要求,我县规划公益林总面积为125万亩,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争取天保二期工程政策性社会性补助资金。力争使我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0%以上。

第三节 做好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继续推进口丹江口水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治”默河项目区、黄水河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以上。建设琴溪湖水源地、打磨岗水源地水保及生态保护工程,使库水功能区基本实现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保障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强化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规范矿产资源开发,严格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要求,控制矿产资源开采,加快矿产开采生态恢复,切实做到生态矿业。加强石漠化治理,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十三五”期间,开展石漠化荒山荒地造林种草8万亩,石漠化陡坡耕地退耕还林2万亩。推进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专栏内乡县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内乡县森林资源培育项目。总规模66.8万亩。其中:造林绿化21.8万亩,中幼林抚育45万亩。

内乡县石漠化绿化治理项目。总规模10万亩。其中:石漠化荒山荒地造林种草8万亩,石漠化陡坡耕地退耕还林2万亩。

内乡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丹江口水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丹江口水库汇水区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长治”默河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琴溪湖水源地水保及生态保护工程;打磨岗水库水源地水保及生态保护工程;黄水河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内乡湍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开展湍河湿地资源培育与保护、湿地宣传,湍河湿地动植物、水质等资源监测、湿地科学研究,湿地生态旅游、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站、湿地科普宣教中心、观鸟区等,打造湿地景观、绿化、美化湍河两岸;营造良好湿地生态环境。

第二章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

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注重协同治理,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加快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和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推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一节 实施蓝天工程

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烟尘、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确保全县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面完成陶瓷、石材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达标治理,推进工业锅炉烟气脱硫、低氮燃烧和高效除尘改造,深入实施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对城区20余台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推动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开展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防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十三五”期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

第二节  实施碧水工程

严格执行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汇水区等的要求,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实施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总量控制,推动造纸、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实施清洁化改造。督促内乡地毯集团公司在现有治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印染废水的治理力度,实施废水深度治理工程,有效改善城市内河环境质量。在做好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湍河地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十三五”期间,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湍河杨寨出境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要求。

第三节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以生态县建设为统揽,以“三河两区”所涉及乡村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生态创建工程、乡村环境清洁工程、土壤改良工程为抓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健全完善“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秸秆收集储运管理体系,推广直接还田、青贮、生产食用菌等利用方式。开展土壤环境监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到“十三五”末,全县创建成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10-12个。

第四节 实施环境风险防控工程

坚持预防为先,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控能力,逐步对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机动车环检机构、环境风险源等各类企业单位实施全方位自动监控。实施环境风险源全过程管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组织开展环境风险源安全达标建设,落实必要的工程措施,储备足够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装备。环保、安监、交通、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建立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加强环境风险源风险防控管理与应急处置。

专栏内乡县污染防治及环保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蓝天工程。对内乡煤电运2000MW电厂项目、晋成陶瓷、东福陶艺等重点涉气污染源实施提标改造,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要求,加大力度,督促其上马脱硫脱硝除尘、在线监测等工程;实施西气东输内乡引线工程,进一步改变辖区燃料结构,对城区20余台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提高辖区空气质量。

碧水工程。 督促内乡地毯集团公司在现有治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印染废水的治理力度,上马废水深度治理工程,确保在满足行业达标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实施集中治污、委托治污等措施,改变城区内河环境质量。对辖区内1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定,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界碑、界桩等标识牌,采取企业关停并转、定期检测水质、提高涉水企业准入标准等措施,加强对保护区周围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环境监察、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在城区设置环境监察执法应急处置中心,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在产业集聚区、七里坪、桃溪镇、赵店等乡镇设置5个乡镇执法监察中队,配套环境监察、应急处置等系统,提高装备升级改造和网格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辖区环境质量、执法、应急等管理水平。

第三章 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强化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约束,实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以电机系统、锅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大力实施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燃烧、低温强化换热、变频调速、半导体照明等节能技术产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动企业节水技术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洪资源等非常规水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拓展用地空间。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效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十三五”期间,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10%左右;到“十三五”末,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12897万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比2015年下降15%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构建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种养加、石材开采加工循环利用等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与社会之间的耦合共生,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坚持“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原则,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农业种植养殖——深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链条。推进城镇生活、餐厨、建筑等垃圾的集中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三节  积极推进低碳发展

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工作,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绿色物流发展,推动低碳交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节能,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服务业及其他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第七篇 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强化民生保障,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第一章 打好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转变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加快扶贫工程建设,力争提前两年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实施基础设施到村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优先集中解决脱贫村通村公路,88个贫困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 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加大贫困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保障水平;加快贫困村危房改造,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对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深山区3497贫困人口实施搬迁扶贫,积极推进分散居住的贫困村整体搬迁,改善贫困村生产和居住环境。强化农村信息化和信息队伍建设,移动电话和宽带网络均达到100%全覆盖。

实施公共服务到村行动计划。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有计划组织贫困农村教师培训,提升能力;积极引导贫困村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改善各类资助资源,大力改善资助环境,确保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贫困村全部建成标准卫生室,组织开展乡村医生轮训,提高贫困村乡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实现贫困村村内有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广播电视达到户户通;扩大重点贫困村医疗救助面,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相应扩大重点贫困村低保保障面。

推进产业扶贫增收行动计划。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中药材、林果、茶叶、烟叶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优先向贫困户安排。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推进特色乡村旅游扶贫计划。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山水观光、住宿餐饮、旅游购物、农家乐等就业容量大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强营销策划,拉长产业链条,增加贫困居民收入。

第二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实施区域扶贫开发综合政策,坚持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科技扶贫项目、小额贷款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着力增强内生动力。注重金融支撑,扎实开展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百家龙头企业、千家中小型企业、万家农户“百千万”活动,注重创新机制,集中投入,推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积极对接,争取协作帮扶项目资金,完善协作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协作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土地支持政策的作用,积极探索盘活农村土地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释放耕地、林地、宅基地权能,增加贫困农民财富资本。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加大对省、市、县、乡定点帮扶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考核考评管理制度。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第二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充分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行业,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落实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援助,积极做好“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健全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组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就业需求和退役士兵愿望为牵引,加强免费教育培训,指导帮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第二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加快推动阳光分配,建立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教育发展标准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样化、优质化,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区域性教育高地。

第一节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通过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等措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十三五”期间在城区投资新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乡镇规划建设1-2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各行政村因地制宜推进幼儿园建设,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逐步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放宽城镇学校招生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到2020年实现县域内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到202080%以上乡镇达到教育强乡镇标准。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强化高中建设,增加高中学位。加强普通高中沉疴文化和特色建设,形成特色化教学、个性化成长、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办学模式,大幅度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健康发展,完成新高中后续建设任务,对实验高中进行扩容改造,对赤眉高中和灌涨高中进行标准化建设,城区再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专业与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机制和校企融合机制,提高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化工行业技能教育,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把宛梆戏校建设成为兼有体育、艺术专业的戏剧特色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职业学校编制管理和评聘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2020年县职专规模扩大到3000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持续完善继续教育

健全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突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立社区教育制度,发展多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继续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建立县、乡、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网络。

第四章 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创建全国新一轮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为抓手,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家庭发展。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运,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工程”建设,优化扩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布局,完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构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血、卫生应急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大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动秩序,理顺医药价格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和远程诊疗为切入点,建设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加快推进县城西部文化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争2020年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合理布局建设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建立和完善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普遍化、多样化。倡导全民健身的新理念,推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引导居民适度体育消费。

第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困难家族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实现精准救助。

健全社会福利和其他保障制度。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社会慈善意识,培育和规范慈善组织。

提高城乡住房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现有贫困户危房改造。

保障妇女儿童及老人等群体基本权益。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机会和政治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内容、提高保障水平,努力开创双拥优抚安置新局面。广泛开展以创建双拥模范县为龙头的群众性双拥活动,促进军民积极探索整合发展;不断完善待遇标准体系,规范数据管理,按照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抚恤优待标准,探索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积极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加强陵园建设,全面弘扬烈士精神,健全完善烈属走访慰问等优待机制;全面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条例》,逐步形成以“扶持就业、经济补偿、重点安置”为主要内容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

第六章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公益性、保基本和均等化原则,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完善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公共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将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批特色鲜明的项目公布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邓窑遗址博物馆、吴垭石头村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完成宛梆艺术传习馆和“三馆一院一中心”建设。把保护、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宛梆”作为重点,“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出1—2台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剧目,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佳作。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完善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加快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搞好电台、电视台、发射台建设,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县级应急广播;加快有线电视发展步伐,发展高清数字电视,搞好城乡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现“一县一网”目标 ,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宣传报道水平。

专栏内乡县民生和社会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脱贫攻坚。实施内乡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扶贫项目(包括雨露计划项目、科技扶贫项目、到户增收项目、小额信贷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产业贷款贴息项目等)、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

教育事业。实施南阳市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内乡县中小学标准化改造项目、城区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城乡结合部学校建设项目、偏远农村薄弱学校提升改造项目、农村教学点建设项目、新型社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套建设项目、学前教育建设项目、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扩建项目、内乡县职业中专改扩建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项目、中小学教学条件装备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民办学校建设发展支持项目、北京对口协作援建项目等重点项目。

健康内乡。实施内乡县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内乡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内乡县疾控中心改扩建、内乡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内乡县卫生监督所改扩建项目、120急救中心、内乡县卫生学校、内乡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楼建设项目、内乡县妇婴医建设、内乡县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内乡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县城西部文化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

文化事业。实施邓窑遗址博物馆建设、“三馆一院一中心”(新的文化馆、图书馆、综合博物馆及宛梆艺术剧院、新闻中心)建设、内乡县历史文化街区及古村落保护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

第八篇 释放改革开放新动能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赋予其抵押、担保权能,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十三五”期间,启动筹建内乡县农村土地信托中心,开展农村土地银行试点。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为土地交易提供场所、发布信息、组织交易等服务。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抵押,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第二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法定之则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和简政放权,放、管、服协调统一的原则,全面梳理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现有行政职权,探索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产业集聚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 “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审批清单制度目录,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实现落户各类行政事项中心内办结。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政府权力清单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开展负面清单管理、网络联合审批、全程代理等试点。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逐步实施集聚区项目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跨层级、跨部门、一个项目编号全程网上审批的“一号通”网上联合审批制度。建立企业投资项目便捷高效的审批全程代理制度,设立代办中心,落实代办人员,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全程免费服务。推广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实现“一照一号”。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服务。 

第三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股票、债券、信托、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引导企业运用贷债组合、贷信组合等方式融资,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规范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探索实施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业务等融资模式,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融资。推动高成长中小型企业以创业投资和股权基金促进贷款,或以发债促进贷款,或以发行股票促进贷款,形成投贷联运、债券联运、股贷联运、赁贷联运的新模式。大力拓展保险业务,增强保险业服务经济的能力。创新借贷方式,积极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以及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在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1+N模式、政府通过认购基金份额等方式予以支持。完善融资担保增信体系。加快公用事业改革,推进公私合营(PPP)融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所有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金,政府注入部分引导资金,撬动社会大规模资金,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促进其转型发展。

第四节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公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调解、利益保护机制,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工作预案。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安全监管,建立县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建设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同时加强消防及交通等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章 全方位扩大开放

第一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整合提升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延链、补链为抓手,加快培育建设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配套关联市场。创新开放招商引资方式,从拼土地、拼资源、拼优惠政策的低层次竞争方式,向依靠比较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等转变,打破思维定式,采取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拓展“贸易+投资”、“技术+产业”等招商方式。在重点地区设立招商代表处,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探索异地共建产业园区的有效模式,积极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坚持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制造业招商与服务业招商相结合,大力引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加强项目包装策划,提高项目成功率,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促发展。大力引进“互联网+”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以开放促经济转型、促创新发展。

第二节 打造区域开放高地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开放龙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重点实施高能级对外开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配套能力。高水平建设技术创新、智慧园区、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建设跨区域经贸合作区等合作项目。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注重引进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构建产学研企业战略联盟,打造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空间。加快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成为全县先进制造核心区、科技创新新高地、产城融合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

第三节 加强京宛合作与交流

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机遇,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重心,以建立长效对口协作机制为关键,着力挖掘和利用北京优势科技、智力资源,着力培养本县优势品牌和创新能力,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对口协作领域,注重合作项目市场化、基金化运作,充分发挥对口协作项目示范、引领、放大功能效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应对水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重点安排重大生态治理、污水及垃圾处理、环境质量监测、节能减排、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应用等水源保护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围绕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宝天曼生态保护核心区、牧原生态养殖示范区、中部丘陵林果生态建设区和湍河生态涵养带等专项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北京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内乡生态环保项目。“十三五”期间,确保汇水水质稳定安全达标,县控出境水断面水质达标,主要污染物减排达标。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林产业。积极吸引北京地区大型农、林、牧、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内乡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各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果品和茶叶种植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集种、养、加、科技、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

促进以旅游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北京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内乡旅游投资建设,通过旅游合作和市场开据,重视对北京在金融投资、教育科技、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城市管理等领域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加强与北京市信息化、智能化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对口协作,鼓励和吸引北京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机构投资内乡县相关社会事业,发展健康养老等民生事业。

第九篇 强化保障措施

第一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发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防控风险能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规范议事决策方法、程序,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科学、高效、民主运行机制。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学高效发展绩效评价等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实施“强基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深化“党建+”行动,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有形、有效覆盖。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构建基层群众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推进“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遵循党员发展“新十六字”方针,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建立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党内关爱帮扶、不合格党员退出等长效机制,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组织开展“走出去、请回来”引才引智专项活动,纵深推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借力京宛对口协作平台,加大人才交流项目的实施规模。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持续开展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建立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线优秀人才的奖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化“一改双优”“三亮三评”,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等专项治理活动,强化履职尽责,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持反腐倡廉建设不停步、不放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和派驻监督前哨作用,持续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二章 推进民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第三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重点,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项办事公开制度。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坚持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继续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的同时,推行和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化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开放度。推行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权利与责任挂钩、权利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围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应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完善司法便民制度。健全对司法的监督机制,加强司法廉政建设。

第四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坚持主体功能区发展理念。明确重点开发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功能,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加快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促进集约集聚发展。要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紧密衔接、相互耦合、资源共享。

合理构建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为基地,以服务主导产业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供应链管理企业为龙头,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技术支撑,以配套加工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为节点,形成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协作的链条布局。

坚持产城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和就业培训均等 化,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和生活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扶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专项计划,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大数据开发利用,为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提供高效管理和服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最大限度方便基层群众。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

第五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官德、商德、医德、师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服务、文明执法、文明经营、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交通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六大文明”示范点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践行未成年人文明行为规范,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培育践行社会文明风尚,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完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制度、帮扶礼遇制度,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时代楷模、凡人善举推举活动,开展党员干部、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及企业家“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省级、国家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标兵户、党员示范户、致富能手户、好媳妇、好公婆等细胞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创建,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第六章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与依法监管相结合,坚持专项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着力增强全县人民的诚信意识,着力解决诚信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为加快建设诚信内乡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细化信息公开的栏目,充实信息公开的内容,完善政务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新闻预告制度和通报制度,充分利用政府公报、文件、新闻发布会、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载体,促进政务信息的立体式公开。加快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整合收集各部门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信用信息查询和应用。政府部门要当诚实守信的表率,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践行承诺。在行政审批、招投标、财政资金安排、资格认可等方面自觉使用信用评估报告。

重点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制定出台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办法,归集工商、税务、质量、价格、安全、环保、社保、用工、招投标、投融资、政府采购等方面信用信息,并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守信者“处处守信,事事方便”、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查询交易对象的信用信息、应用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依法加大对守信者的激励力度,对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推进部门联动,重点在许可准入、用地审批、环评审核、认证管理、专利申请、财税扶持、政府采购、科技奖励、评先评优、社保监管、人事考试、信用评级、品牌培育、商标注册、招投标管理、信贷融资等方面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密执法程序,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完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实现以监督促公平、促公正、促公信。推进公安、司法办案信息公开,制裁商业欺诈和恣意违约毁约等失信行为,引导诚实守信风尚。

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用管理和行业诚信作风建设,开展医务人员医德综合评价,惩戒收受贿赂、过度诊疗等违法和失信行为,建立诚信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建立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企业信用档案。构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机制,确保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公平、公正和健康运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等各环节的透明度。建立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公示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对劳动合同履行和仲裁的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加强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失信行为进行批评揭露。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加大对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的宣传力度。

第七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规划,是统一全县人民思路,凝聚强大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纲和行动指南。规划重在实施,工程重在建设,项目重在落地,措施重在落实。

制定专项规划。配套制定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区、交通、能源、水利、现代农业、城镇体系、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教育培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若干重要的专项规划,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举措细化确定下来。要具体制定出各专项规划的任务分解、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十三五”期间分年度或分阶段的预期目标。

建立完善“十三五”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的实际,对“十三五”执行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扶贫开发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找出存在问题及差距,提出有效措施,并通过人大法律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及其主要责任人进行跟踪考核,必要时可进行第三方评估和审计督查,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予以表扬激励,完成不好的特别是造成重大失误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腿的要予以惩罚和问责。


责任编辑:Neixiang_liuyu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