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沿革

内乡县历史沿革

内乡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neixiangxian.gov.cn   2022-08-22 18:25:01   来源:内乡县政府网站

内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春秋为楚郦邑,与析邑(今西峡境内)为楚之西北边境两个重镇。秦、晋曾联合伐楚,争夺析、郦。县境东逆湍河而上至伏牛山脊,就是楚抗秦、晋的长城遗址。战国时期郦、析二邑均被秦国占有。秦昭襄王35年,初置南阳郡,辖有郦县。其境东接宛县,南连镶县,西南依丹水县,西北与析县为邻。西汉时期南阳郡辖36县,仍有郦县,并于武帝元封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下郦侯。东汉时期郦县仍属南阳郡,并封郦为光武帝女郦邑公主食邑侯国,县境略小于秦朝时。三国南阳郡属魏,辖郦县。西晋称南阳国,东晋复称郡,仍辖郦县。南北朝政权更迭,郦县先属宋、齐,后归北魏、西魏北周。南阳郡辖郦县建制未变,战争期间,侨置恒农郡、东恒农郡、南郦、北郦两郡两县。南北朝时郦县境域西北邻东析阳县(今西峡以东,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西南连顺阳、南接冠军,东依湟阳,辖境小于今内乡县域,是历史上区域最小的时期。

隋朝重建郡县,郦县易名菊潭-----因境有菊水故名。县治所在今郦城,仍为南阳郡(邓州)辖。同时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将中乡县改为内乡县。县治在今西峡,属析阳郡辖,这是内乡县名由来之始,当时仅指今西峡县,和菊潭县并存,分属两郡,菊潭县域同郦县。唐武德元年,因朱粲怒杀唐高祖迎降使屠菊潭,因而菊潭县废。南境分入新城县(治所在今邓州南古县村),北境新置默水县(治所在今马山口镇张、阎岗村)。新城、默水同属郦州。唐开元24年又割新城3000户复置菊潭县,因旧治郦城己毁,故将县治移于今西峡县丹水镇石盆岗村,属山南东道南阳郡(邓州)。县境包括今西峡县之东部,南接镶县,东南邻新城,东北邻默水。默水县是唐武德2(公元619年)置,到唐乾元元年(公元756年),邓州还辖有默水县,故置默水县至少有137年。五代周,菊潭县隶属邓州。周显德3年(公元956年)始并菊潭入内乡,这时内乡县境域包括古析、郦二县境地,县治仍在西峡。北宋时期内乡辖境未变,隶属京西南路邓州。南宋被金占有,金将淅川亦合于内乡,于是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四邻接卢氏、商州、郧阳、均州、光化、邓州、南阳诸县(市),为内乡疆域最大之历史朝代。宋、金相峙,以邓州为界,内乡是金的前线重镇。宋、蒙联合攻金,内乡又是宋、金、蒙战区中心。元初,因县治距府治远,故迁县治于诸阳镇(今内乡县城),属河南省南阳府。其县境除东接镇平为新置县外,其它诸邻大体同金。明朝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至成化6年为安置荆襄流民,内乡分境西北部10保置淅川县。内乡又收抚流民3000户,新建20,共为36保,县境包括今内乡、西峡两县。分县后设置西峡口、金斗关(在马山口镇朱庙村,亦称东峡口)两个巡检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襄阳建立大顺朝,曾派两任县尹统辖内乡。清朝内乡县属河南省南阳府,境域同前。民国,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内乡辖域仍包括有今西峡县境(西坪镇除外)及浙川县的李官桥,共有9区。1945年3月28日内乡县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人民抗日联军进行英勇顽强的艰苦斗争,至当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内乡县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8年5月4日内乡解放,由豫西南阳专区所辖(专区治所在今内乡县马山口镇,同年11月迁南阳市)。1949年12月15日分县西北境建西峡县,同时将李官桥区划归淅川县,而淅川县的西庙岗、东川划归内乡。1953年3月又将内乡县马山口区石庙乡的小街、架鸡窝和岳岗乡的徐营、峰子山自然村250户分别划归南召、镇平县。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内乡县又将师岗区的堰子等村划归邓县,而邓县的胡刘营、梁营,西峡县的张楼房、大峪、黄营以及南召县的大、小东沟等村划归内乡。近年来县域稳定,未作变动。


责任编辑:管理员